大周立国至今四十余年,祁允昭乃是第三位皇太孙。
皇太孙的册封大典,自然也极为隆重,又有前头的两位皇太孙旧例可循,操办起来,虽然繁琐,也是有条不紊。
皇太孙的册立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就算有成例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在操办大典的这些时日,祁氏诸王便在京师进行了长久的谈话。
朝廷的宗藩政策,即便是在宣武年间,也变化了好几次了。
从诸侯王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希望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能够长长久久地称孤道寡,能够有权力就最好不过了。
虽然不及九五之尊,地位也是极为尊贵的。
可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一个个藩国,就是国中之国。
纵然如今的诸侯王们都不掌权,除了王宫,王令也只能在王府护军之中奏效,可是,诸侯王的存在,还是会阻挠朝廷的法度运行。
削藩是必然之势,而宗室爵位降袭制度作为极为温和的削藩手段,让宗室们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
可是,和真正地掌握权柄比,哪个诸侯王能真的甘心认命呢?
年少一些、没有真正掌过兵的藩王,其实还比较容易满足一些,宣武年间受封较早的,已经领过兵的藩王,能看得开的没几个。
大周藩王的名声不好,除了他们有些人确实天性残忍暴虐以外,也因为他们自小受到的就是偏向于军事化的教育。
宣武帝这些儿子养起来就是为了让他们统兵,构建宗室屏卫朝廷的统兵体系的,自然不会让他们仁柔到哪里去。
交趾省和安西府的出现,让藩王们意识到,在中原之地统兵,他们将会成为皇帝一系的心头患,除非成为手中没有兵权的挂名王爷,否则的话,他们依旧没有自由。
和生活在朝廷长久的监视中,只能坐享富贵,其他的什么都不能做相比,有相当的一批藩王是很有上进心的。
他们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功业。
中原之地天子不愿给,他们也愿意效仿先秦诸国,同前朝的贵胄一样,在中原之外开疆拓土,只要天子给予足够的支持就行了。
与会的皇太子其实是比较支持叔叔们的这个想法的。
皇爷爷生了这么多的子孙,诸王恶行不少,但是才干都还是有的。
让这些皇爷爷尽心培育的宗室诸王从此以后只能在王府被当成猪养,那就实在是暴殄天物、浪费人才了。
就算祁元询是皇太子,他也觉得这太可惜了。
可是呢,就像历朝历代的天子分地盘的时候,都是让和自己血缘更亲近的人占据更好的位置一样,地盘该怎么分,祁元询觉得确实要好生思量一下。
诸王向外开拓地盘,当然很好,可是离大周本土最近的地盘,分给谁,实在得有个说头。
前朝就是前车之鉴,前朝时期的中原与周边的那个汗国可是爆发了非常剧烈的争斗,压根就看不出双方的统治者是一家人的亲密。
血缘关系离得太近,保不齐藩国实力强大,就会对中原起了不臣之心。
确实,只要中原一直强大,就不会被吞并,可是未来的事,谁能看清楚呢?
天子不愿意让宁王移藩,而是属意汉王,对祁元询来说,无论是汉王还是梁王,都还不如他的叔叔们呢。
对移藩安西府有意向的,除去汉王,也就只有三位藩王,然而他们的竞争力都比不过人不在现场的二皇子,谁让天子会偏心呢。
皇太孙这个位置相当于是给东宫的封口费,所以虽然内心有所倾向,祁元询在这件事上,还是没怎么开口。
就是赞同了那些想要进取的诸王往其他地方开拓的想法而已。
更何况,只是中原之地附近没有好位置了而已,整个世界那么广大,好地方其实多得是,也不愁地方会被叔叔、堂兄弟们抢光,能留给子孙后代去考虑的还有很多。
宗藩之事议定后,没有马上公布出来。
中原疆土自汉唐以来,便无甚变化,有些前朝疆域广阔,那也得先分辨他们是否是异族。
开边之事,影响甚广,现在公布,定会惹得朝野物议纷纷,那还不如先冷处理,也可以将新拓之地作为实验场所,以观后效。
对于京师的百姓们来说,和早早就藩、藩府从中原变到交趾省又迁到安西府的汉王相比,还是近在眼前的皇太孙更能吸引眼球。
藩王们在京师待了一个月,参加了皇太孙的册封大典,接着便陆续回到了藩府。
从乾圣时代开始,其实便开始削减、实际上已经收到打压的各地王府护军,却逐渐又开始扩招了。
这都是一些强藩,还有一些藩府,则是主动上表请求削减护军。
高皇帝给各地藩王的王府护军其实是有规定的。
有兵权的藩王,他们强在能够在天子有旨的情况下调动边军,不能调动其他的各地镇守兵马,只动用王府护军的话,其实藩王也不足为虑。
王府护军的人数满打满算也不过万余人而已。
扩招的那些王府护军有很大一批是地方上的军户,并不属于王府直辖,就连训练都不是和原先王府护军在一处的,可是偏生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