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 各地官府自行根据当地受灾程度,开粮仓发救济粮?”姜白芷先将官府公告看过一遍,总结了大致的意思。
杨二郎也凑上来看, 说:“这放粮时间是各地官府自定,不会有问题吗?”
“皇帝那边应该有什么别的方案来限制地方官员, ”姜白芷猜想着, 不然的话, 这种发救济粮的重要事情,不可能不规定具体开启的时间, “南北受灾程度不一样,像我们这种有山有水的南方, 如今虽然吃食的价格涨了,但总归还是能靠自己熬过去,北方就不一定……”
恐怕,北方如今已经有人饿死了, 不然不会准备发救济粮。
这个政策, 有八成可能性是死了人后才出来的。这样分析有些残忍,不过,站在封建王朝的国家层面上来看, 皇帝高高在上, 无法真正体察民情,而几位一人之下的高官,要管的事情太多,获取信息的方式, 乃是底下人层层往上递。
发生干旱后,大官们得到消息,必然是先上达天听, 然后向皇帝提出意见,以安抚平民、各地资源相互征调等举措为主。直到干旱影响变大,闹饥荒死了人,这时候,才会真正去动国家战略资源的粮仓。
一旦因为饥荒开粮仓放粮,就意味着国家对外战争的底气没了,这种时候很怕跟其他国家发生摩擦。
姜白芷不知道的是,因为之前十年不断的战争,内耗太大,战争结束后仅仅安分了一年,就发生了几乎波及全国的大旱灾,锦华国的粮仓,也并不丰厚。
公告上写的是各地自行决定发救济粮的时间,其实皇帝已经在朝堂上与众官员商议过,觉得有些地方还能挺住,最北边的城市已经完全不行了,就先给开始饿死人的城市放粮,南边再缓缓,甚至还要暗地里拨出粮食支援北方。
削减南方存粮来驰援北方饥荒,这种话不能放明面上说,有心人鼓动一下,南边便会发生暴动,所以官府才发出这样语焉不详的政令。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钦天监观天象,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依然会干旱,严重程度或超过今年。若预测准了,那皇帝就得为明年做考虑,不敢过度放粮。
南方城镇的官员均已接到暗令,让他们想办法多征粮,充实粮仓。
可如今这情况,已经是发过农税减免政令了,还想多征粮,实在是过于难为这些地方官。
曲陵镇的镇知守,如今已经愁的直掉头发了。他是个爱民的,可上头的命令,又不得不去做,便只好吩咐下头的官兵,让他们征收赋税时,拒绝以银代粮的方式,除非是那种家里确实没田没粮的贫苦人家,才能在对方哀求装作后装作同情放过。
这样一来,即使是减免一半赋税,也能勉强收上一些粮食来充实粮仓。
比起这个,镇知守觉得更麻烦的是,不断有北方游民往南边迁移,他与其他地方官有书信往来,知晓北方游民的数量很庞大,迁移大部队,已经到相隔两座城的凤临城了。
迁移的北方游民,每经过一个城市,都会留下一部分,但今年本就是灾年,这些大城能接纳的游民数量有限,最后势必有相当多、也是最绝望最疯狂的一批人,会集中涌向最边缘的文赋城。
曲陵镇作为文赋城的一个大镇之一,定然不能避免被游民冲击,到时候,当地人与游民的冲突,当地人、游民与官府的冲突,都会不断发生。
要是不能让大家都能吃上东西,曲陵镇会发生暴.乱。
镇知守的愁绪,姜白芷跟杨二郎并不知晓。
他们所在的胡杨柳村,今年虽然减收,但交过赋税后,依然没几个人饿肚子,所以他们暂且没什么烦恼。
发救济粮也不会发到他们这种有山有水明显饿不死人的村庄,那条公告,对他们的影响,微乎其微,他俩只是好奇地议论了几句,便不再提,转而看向另一张由平民张贴的告状。
这时候,杨大郎也来了。
“民女关大娟,状告医馆学徒郭子仪,毒杀民女夫君刘义君。”
杨大郎读出最前头的一句话,就皱紧了眉。
“怎么会是郭子仪?”
郭子仪便是被易大夫派到胡杨柳村,跟随姜白芷学习制药丸之法的那个大徒弟。在胡杨柳村的时候,他借助在杨家,与杨家两兄弟相熟。
“他为人沉稳内敛,虽不喜言语,但心肠挺好,怎么会杀人?”杨大郎觉得这其中有些误会。
姜白芷则是跟杨二郎对视一眼,疑惑道:“姓关的告郭子仪杀了她夫君?”
他们尚还记得,送学成的郭子仪回镇上那天,便是在一对关姓老夫妻的饭馆吃了午饭。
“我们去问问?”
姜白芷点头。
杨大郎杨二郎把板车寄放在一家铺子外头,便往关大伯那小饭馆去。
饭馆没开门,姜白芷上前,犹豫了一下,才敲门询问:“关大伯、关大婶,你们在吗?”
等了一小会,憔悴的老夫妻俩才过来开门,对着姜白芷跟杨二郎看了会,勉强露出一丝笑意,“是你们啊,我家有事,店没开了。”
“我们不是来吃饭的,有点事情,想来问一下。”姜白芷解释道。
关大伯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