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反乌托邦的,原来是您,那就没错了,你一直是好莱坞最有眼光的那种人。”
最先反应过来的西蒂斯很人精的顺着话题,奉承道。
说着,手推了一下还在为这则讯息发愣的弗朗西斯。
“噢噢……”
骤然消化这么一条消息,一时间,思维都转不过来了。
这时候的他,还没跟威尔-史密斯那样的巨星搭上关系,很难接触到好莱坞的上层人物,自然没有跟这类人物打交道的经验。
看着慌乱应和的弗朗西斯,莱曼笑眯眯的搭话,开门见山道:“我其实有看过你导的《大象的眼泪》,当时还跟瑞恩讨论,说这位导演对电影很有自己的想法,那时候就想认识你了。”
“拙作而已,还不成熟……”被圈内成名的大导演夸,弗朗西斯爽朗的一笑,心情明朗不少,越加感觉莱曼没什么架子。
“那你想过把《饥饿游戏》搬上大银幕吗?我是说。”莱曼终于聊到了他此行的目的,“我公司今年的项目规划就有它,但我们还缺一个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导演……”
这么明显的暗示,再反应不过来就太迟钝了。
“还是说你不喜欢这个故事。”
“不,我很喜欢。”弗朗西斯认真起来……
一旁,西蒂斯就这么听着莱曼口头敲定此事,心里各种咋舌就不谈了,连带着弗朗西斯-劳伦斯本人,都强压着激动表述着他对《饥饿游戏》可能的拍摄理念。
“它所展示的重点不是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而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极权社会。施惠国(中的政权)在经历毁灭性的大战之后建立,将全国分为13个区,各区分工为国会区提供各种资源。
所以国会区非常发达,而其他各区忍饥挨饿、还得上贡输血,被暴力压制着不满。可以想象,就像过去的那些王国贵族一样,国会区的人有一种与生俱来天生的优越感、身份感,示其他区的人为奴隶。
要是我来设计的话,我会把这种矛盾关系放大,国会区的人享乐而疯癫,着装怪异。每个人的服饰和妆容,都尽可能的夸张点。”
知道有成为这个项目的导演后,弗朗西斯越说越兴奋,“我是说,记得古罗马斗兽场的发展吗。一开始是野兽与野兽斗,但后来这种程度不够刺-激,才发展成了人与兽搏杀。
作者苏珊也想表达这种极权对人的压迫,所以她塑造了为了警示叛乱的角斗游戏。
赛事规则一经推出,深受国会区人民的喜爱,他们像追星一样追看着这个节目,并发展成了一个盛事……很讽刺且足够有笔墨刻画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有战争、有饥饿、有意识形态、有专制独裁、有权力滥用。
它显然包含了更宏大的主旨和政治诉求。
与其说它是青春,不如说是关于成长的,反对极权和带有未来幻想的类型作品,有种呼吁新一代青年关注政治的感觉……”
听着对方的解读,莱曼始终聆听。
讨论一部作品,一部广受民众喜爱的作品是足够有话题聊的。
而基本上,莱曼心里确定了这部戏的导筒,劳伦斯导演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去掌控。
饥饿游戏,怎么说呢,好拍又不好拍。
好拍的是原著已经刻画的很好了,拍出想塑造的那部分就够了;
不好拍的是对于这样一个青春幻想题材的电影,又是大女主,剧情梳理之外非常考验导演对演员的挖掘。
他自己不拍,是他心里有了另一个故事,一个拿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后便有了一本两拍,打算过几天好好跟原作者谈谈的想法。
在基本可行的情况下,两个作品已经撞档期了,他没有精力同时负责两个项目的拍摄工作,再自私一点,他更喜欢另一个剧本,也不想多接手一个系列项目的执导,太挤占精力。
换句话说,在攀谈后发现弗朗西斯-劳伦斯有成为工具人的能力,这事就给他干吧。
虽说一开始买下《饥饿游戏》的改编权,莱曼还想过扎导或负责过《v字仇杀队》的沃卓斯基,但一来扎导拍完《猩球崛起》,两年多一直在工作一线,忙这忙那的,实在想休息一阵子;
沃卓斯基又太神经质,如有必要,莱曼实在不想跟这对“麻烦天才”打交道。
在这样情况下,正好赶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召开,遇到了这位导演商人,很多事也就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了。
细数弗朗西斯的履历,他无疑是一位很能适应规则,愿意“妥协”的导演。
要知道《饥饿游戏1》在原时空,是狮门看中并找了加里-罗斯执导,按理说这种系列片一般不轻易更换导演,尤其是第一部大卖,观众口碑不错的前提下,冒着改变影片格调的风险其实是大忌,像《环太平洋》换了陀螺,完全失去了沉重感,就被影迷抵制了。
制片厂本质上是愿意跟剧组互赢的,大家又不是什么敌人,人拍得好好的,你换人,关系直接就崩了,哪怕人家没档期,给个制片职位也是圈内常事。
所以狮门换人,问题不是出自任何一方,而是加里-罗斯在拍摄过程中就与狮门相处得并不愉快,这位早年靠着《奔腾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