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都不说话了?所以何必呢,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是莽夫所为,我以为向在座的夫子们这样读过书的不会这么意气用事的。以卵击石碎掉的从来不会是石头。”谢毓叹了一口气。
谢毓他没有去扯如果被流放到礼苑,那些学生将会面临什么,如何在家族立足,未来的未来当他们手里把握重权会回报给人间什么,因为他知道他就算说了,这些人也不会听。如果能悟到这个道理,如今也不会坐在这里。
比起只掌管自家门口一亩三分地的农家子,那些手握重权者更需要好好教养,在这个家族兴全家兴的背景下,如果在他们少年时不好好的教导指引,那等他们手握重权,能掌管着很多人的生杀予夺的时候再去教育他们吗?到那时他还会听你的?他们只会依靠自己的判断去做事。
如果到那一天,他办了一个案,按到你头上判了一个冤假错,不要伤心,不要生气,不要气馁,因为你曾经没有教会他基本的道理才有如今的下场。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的人,你还能指望着他以公正公平为理念去断案吗?不能,所以你只能受着。
谢毓当然也不提倡为了教好他们就要牺牲另外一部分人,书院的功能不就是教育人,为什么山长和先生夫子们不想着把每一个学子都培养成才,成为国之栋梁,反而总是想着放弃某一部分人去成全另外一部分人,他实在想不通其中的逻辑。
作为教书先生,谢毓承认看到天赋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也会心生欣喜,但这并不代表看到资质普通的学生他会心生不喜。哪个书院都有些家世出众却混的学生,实在过分请他们出堂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你可以不喜他们的学习态度,但没有必要打心底里想让他们更坏下去。你作为先生都放弃了他们,他们未来该何去何从,更不用说你根本斗不过人家父母。
何必呢?为了掰正小树苗,雁城书院这些年可想出了不少办法,就是再吊儿郎当的纨绔落到了他雁城书院也得乖乖听话。对比从各地送去雁城书院的“问题”后嗣,谢毓觉得东临书院这些所谓纨绔根本不算个事,瞧他家金鱼多乖,现在读书废寝忘食的,都顾不上理会他这个舅舅呢。
想到裴宴,谢毓心中厌烦减轻了些,他站起身,“某先行一步,先生们随意。”说着起身离席,一袭红衣消失在了门口。
明礼堂内久久没有说话声,严夫子咬牙,把那混小子拉来果然是个错误的决定,虽然把对方怼了一通,但自己个可一点都没觉得高兴,说的他东临书院没有丝毫根基似的。他东临书院在长安百年依然繁盛,没有了谁都不会有事。
要是谢毓听见,肯定送给他先生一个呵呵。
————
裴宴最近很老实。
不可否认,知道谢毓不针对他,让他轻松许多。舅舅是舅舅,他只要做好外甥的本分,就不会出错,这实在比被一个难缠的对手盯着轻松多了。
裴宴一直到现在才明白秦王那天的未尽之语,舅舅纵容他比父母更甚。
你说谢毓作为一个雁城书院的山长,见到外甥在书院读书三心二意不说劝着点还跟着一起闹。碰见严夫子指正两句,他那大道理说的比严夫子还多呢,处处的维护着自家外甥,完美的诠释了帮亲不帮理这个说法。
这才几日,裴宴的寝室里就摆满了谢毓送来的大小物件,都充满了文清先生来过的痕迹。这还不知足,心血来潮还写了幅字让玄一挂在了正堂。
裴宴只觉得好笑,他舅舅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就拿这幅字来说,是谢毓主动提出来的,裴宴随口就答应了。那可是文清先生的字,都知道文清先生写得一手好字,他的文章,他随手所做注释以字美为人津津乐道。但他之墨宝传外极少,可谓一字千金千金难求,现在人主动提起了,裴宴哪有拒绝的道理?
不过,裴宴寝舍的摆设,秦王和侧妃当初花了不少工夫,一瓶一罐而皆有渊源。正堂“前程似锦”的匾额那也是出自名家之手。而且因为只是寝舍,正堂要比普通待客厅小不少,所以匾额也特制,与周围相融合不会让人感到突兀。
现在的问题是,谢毓要写字,其实根本没有地方挂。最后裴宴只得让人摘了原来的匾额,换上了装裱后的自家舅舅的字,依然是“前程似锦”四个字,同样的位置,就连匾额的颜色都如出一辙,如果不是对书法颇有造诣的人,大概根本注意不到变化。
就这样也费老大功夫了,中间裴宴一度想劝对方不如就算了吧,但是看到兴致勃勃的,到底没有说出口。
温衡到裴宴的寝舍来,默默盯了两眼匾额,“王府备了很多‘前程似锦’的匾额?”字儿看着是不同了,怎么其他地方瞧着还一样一样的。
裴宴:“……”他能有什么办法?舅舅折腾了三天换了多种风格,最后还是觉得娘亲的眼光最好。
“年后,我要准备会试,祖父也说要亲自指导我,恐怕就没有时间给你讲学了。”说着,温衡接过身后小厮捧着的一摞书放在裴宴面前,“这是我准备测试记的笔记和一些重点,你翻着看看,总有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