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笃笃。”英娘站在顾城房间门口敲了敲门,“三郎。”
顾城点了钱,靠在床边休息,听到敲门声,站起来,几步走到门口,打开门,看着英娘清澈的眼眸,笑道:“英娘,要回去了啊?”
“嗯。”英娘看见顾城的笑容,觉得顾城站的离自己很近,都能感觉得到他的呼吸,觉得脸有点热。
她后退两步让顾城出来,手不自觉的扇了两下。
顾城看见,唇脚的笑意更甚。
英娘此时低着头没看见他的表情,否则她要更不好意思了。
顾城去灶间拿了两只水桶过来,一下子就打满了两桶水。他虽不是顶结实的体格,但这身体做惯了农活,挑两桶水倒也不费力,“走吧。”
英娘拿了菜篮子,走在后面,看着顾城的背影,觉得心里很有安全感。
顾城就是这样,从不多说话,却总是帮她做很多事,让她心里十分熨帖。
刘奶奶拿了个小椅子,坐在院子里拔地上长出的杂草。她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做不得活,平日就在家中做一点事情帮帮英娘,有的时候会去顾家找顾母说说话。
见顾城挑水来了,脸上笑眯眯地,“三郎又帮我家挑水了,总是麻烦你。”
“不要紧的,奶奶,我一会子就好了。”顾城把水倒进水缸,转身回家挑水去了。
村子里的人都不爱和他们两家多来往。一则顾家和刘家都是外来的,在村子里没根基。二则顾城担子重,一个人做活四个人吃用。三则英娘一个姑娘家要养家。
还有人说闲话,什么英娘的八字重,克死了爹娘。
先不说顾城,就说英娘好了,她和她爹娘一起生活了十来年,都没出事,刘氏夫妇不见了,也并不一定就是死了。这个朝代对妇女也不那么严格,姑娘家出门很常见。就是大家小姐也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更何况一个农家女儿。
当今上位十多年,虽还是重农抑商,可他也知道商业的重要,如今商人的地位还是比以前要高了。
出门做点小买卖也不碍事,就是还是有许多人观念和以前一样罢了。
刘奶奶倒是对顾城满意的很,王家村的人抱团严重,村子里还有几户和他们一样都是从北方来的,那些男儿刘奶奶都不满意。
她年纪大了,哪里还能活几年。找孙女婿就要知根底的,人品好的。
顾城就很好,她看了顾城几年,干活卖力,又孝顺,人品没得说,也不打牌赌博。
顾城和英娘的小心思,她心知肚明。
就等顾城什么时候请了媒人上门提亲,那时她就真的放心了。
顾城来回挑了几次水,最后一趟回家时,停下来和母亲商量。
“娘,下午我去地里干活儿,要不要叫英娘来帮你做青团?到时候您给她半日的工钱,也省得她整日绣花。”
“行,怎么不行。你这是还没娶媳妇儿,就忘了娘。”
“娘,那你说叫英娘做您儿媳妇行不行?”顾城不是真正的古人,自然不会害羞。
“三郎,娘跟你说实话。”顾母放下手中的菜,“英娘这姑娘真是顶顶好的,不说她模样娇俏,就说她吃的苦,会持家,品行又好。有这样一个儿媳妇,怎么不好。”
“就是咱家这条件,哪里拿得出下聘的钱?”顾母心中发愁。
“娘,今日早晨卖的青团净赚一两银子。”顾城道。
“那行,你等会儿去和英娘说,咱们趁着明日生意好,今日多做一些,也好多攒一些钱。”顾母想到马上可以赚银子给儿子娶媳妇,干劲十足。
“诶。”
顾城把水倒进水缸里,“英娘,下午去我家帮我娘做青团吧。”
“嗯?行,那我午间吃了饭就去。”英娘正在择菜,听见顾城的话还以为是顾母做来自己吃的。
顾城知道她误会了,也不解释,说了一句“那我家去了”,就走了。
这时候说自家做了卖的,要给她工钱,她肯定不收钱。等下午她来了,顾母自会劝她。
顾城回家后又去山坡上摘了一篮子艾草回来,吃完午饭略微休息了一会儿,就换了身旧衣裳下地去了。
英娘自听说下午要来顾家帮忙,今日午饭就做的比平日要早些。吃完午饭,洗了脸,免得身上油烟味太重。
略坐了坐,估摸着已过了顾家平日吃午饭的时辰,扶了奶奶回房歇息,和奶奶说了声,就起身往顾家去了。
她家和顾家很近,步行不过一会子功夫就到了。
“大娘,三郎叫我来帮您做青团。”
顾母刚洗了锅碗,把锅里的水倒掉,“你这丫头,也不用来这么早。”
“我在家也是绣花,正好歇一会子。”
“那行,你先坐着等一等。”
“要不要我帮您?”
“不用,平日也都是我做,马上就好。”
顾母果然一会子就把灶间收拾干净。
“走吧,跟我去摘艾草。”顾母拿了两个篮子,递了一个给英娘。
“哎。”
英娘和奶奶两个人吃的菜不多,她在自家后院种了些蔬菜尽够吃了。
春天野菜多,她也常去村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