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100毫米舰炮的一些技术,以及德国105炮的技术,准备继续提升105加的性能。现在减重有了些进展,但炮管寿命没多少提高。生产进度上也比较慢,现在一共才生产了8门。这一次战斗,试验了2门。效果不错,能压制法国人的155榴弹炮。”李衡解释道,“不过还需要改进,我们本打算将之改进为自行式的。”
92式105加改进后,重量还是3吨多,机动性还是差一些。
这一次战斗,从隐蔽到新阵地的转化时间短,炮兵部队迟迟没有到位,就是那些2吨多重的122榴的牵引机动拖了后腿。那些重加农炮和155炮机动性更差,李衡从一开始就考虑自行化,这也是仿制105加滞后的一个原因。
“如果只考虑牵引的话,产量怎么样?”赵易不想继续等下去了,显然炮兵急需远射程的重炮弥补短板。
“现有生产线可以月产2门,增加部分设备和人员,提升一下效率,产量可以再增加一门。”李衡低头默算片刻才道。
这比起122榴的最大月产量的8门少了些,但加农炮的生产难度高,现有条件下他已经尽力了。
赵易也明白只能如此,毕竟先锋军的火炮生产已经不再是来料加工组装,而是从原料开始的一系列生产线的联动。任何一个环节薄弱都能导致产量的受限。仅仅一个炮管,从炮钢到加工,就已经让先锋军的军工体系不断在挑战极限了。
但为了补上炮兵的短板,他还是拍板道:“那就先生产牵引式的105加,加快生产速度,尽快装备。”
“我知道155榴弹炮已经接近成功,现在火药水平和炮管制造技术也没法谈最佳药室,我们只能先推出一代,预研一代。至于155加农炮现在连试验都没通过,不如转向仿造德国人的170加农炮,我们已经从德国人那里得到了相关图纸资料,还找到了部分相关人员,仿造应该容易一些。
这款K18毕竟经受了二战考验,性能不错,以后203毫米炮出场的机会太少了,170炮更灵活机动,可以完成过渡。我们还可以利用研制155自行炮的经验把170炮也改为自行式。”赵易也顺便调整了更大口径火炮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切以眼下的备战出发,
“这场对法作战,暴露了我们火炮机动差的缺点。我们缺少足够的空中力量,缺少直升机,缺少导弹,现在就统一火炮规格,淘汰小口径火炮还是有些过早了。那些75炮性能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不过苏俄的ZIS3型76毫米加农炮性价比却很高。才一吨多重,最大射程还能超过13公里,不愧是二战神炮。
就我们东南亚地区的丛林环境而言,这门炮用上十年也不过时。这已经值得我们去仿造,我们从德国人那里也得到了3门缴获自苏俄的这种炮,这种口径以我们的技术积累也容易仿造,这足以让我们能尽快填补上眼下炮兵的短板。”
赵易已经警觉三人超前的意识和现实在某些方面有点脱节了。
大方向没错,可超前半步才是天才,超前一步容易踏空。
后世华夏杂乱的火炮标准不是没有原因,在战机和导弹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要达到各层次火力覆盖的目标,就得需要各大小口径的火炮。在缺炮少弹的情况下,没有最优的选择,只能以现有的条件先应对眼前的矛盾。
“目前的军工生产需要多考虑眼前的危机,只有扛过这些危机,我们才能从容谈起未来的发展。”请牢记收藏:,..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