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还是有些不够。”李衡惋惜道。
五百多公斤看似很多,其实基本都是铀化合物,按照叶关拿到的数据,精炼浓缩后,提炼出来的U235不过只有35公斤左右,还达不到生产一枚原子弹的量。
“可惜没法从德国人手中再骗一点,德国人手中肯定还有货。”叶关也惋惜道。
听他的口气,李衡就想到了之前叶关提议的一个事。
眼看着德国人要投降了,叶关曾建议要借用九头蛇的名义,干一票大的:“我们可以让德国人把各种技术资料整理好,发出一艘潜艇和九头蛇做最后的交易,骗德国人可以给他们提供保护,半路上我们拦截他们不就行了。”
但这个主意被赵易直接否定了:“盟军已经在关注九头蛇了,我们承担不起事情泄露的担子。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我们辩解说是拦截的,但英美未必相信,有些事情不需要理由,只要他们稍稍针对我们,我们前期的发展就会格外困难。有些险可以冒,但有些容易脱离我们掌控的风险就不值得冒了。”
U234潜艇可以冒险拦截,毕竟搭载铀化合物的事情只有艇长费勒一人知道,容易保密。但九头蛇的事情,摸不到线索的盟军绝不会放过任何一种可能。为了一点技术上的优势而丧失政治上的优势,有些因小失大了。
“大部分技术我们都可以花钱买到,甚至连相关人才都可以花钱聘请到。给我们太高的技术,我们反而容易消化不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打好基础,从那些基础的技术做起,一点点的学习研究,直到掌握到那些尖端技术,才更容易成为自己的,有了更多发展的潜力。照抄资料容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抄不出一个强国来的。”对赵易的这番话,李衡很是赞同,不由劝叶关道:
“这些用来做实验还是可以的。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原子弹十年之内我们不可能造出来。相关技术和投入是我们现在的条件难以支撑的,我们只打算跟踪研究,打好了工业基础,才开始谈造原子弹的事情。”
“我只是觉得可惜,我们带来的计算机还不知道能运行多久,靠着这些计算机的超级计算能力,说不定能提前让华夏的原子弹面世,很多不利局面都能改变。毕竟原理我们都知道,方向和正确的方法我们也知道一些。”叶关嘀咕道。
三人一共带来了2台笔记本、1台台式机、3台平板、4部手机,现在除了李衡留了个平板,叶关留了个智能手机外,其他也都暂时封存,但电池等很容易损坏。即便是做了防潮等措施,三人也不敢保障不会出问题。身边没有各种元器件,略通电子的叶关也不敢说就能修复,只能催促着及早利用。
“原子弹的制造还真没准数。别的不说,不说难造的离心机,单单说气体扩散方式消耗的电力,咱们现在所有的电力都不一定够用。要发展电力,仅仅说水电吧,要造大坝,混凝土够不够?钢筋够不够?工程机械有没有?美国人投入一万多人才,还要耗费20亿美金才让曼哈顿计划成功。咱们有近两千吨黄金往里边投吗?人才呢?网络上搜到的一些信息,除了原理外,其他的不试验一下,难说真假。谁也不敢保证绝对安全,数一数后世才几个国家制成原子弹。”李衡苦口婆心又劝道,
“老叶,不能贪快啊!我们身板还小,基础还没打好,内部矛盾还需要花力气去解决。现在就砸锅卖铁不说能不能造出原子弹,就算有了原子弹,能在内部用?”
“我知道!”叶关悻悻道。
“我们最要紧的是尽快建立一个工业体系,用十年时间夯实基础,用十年时间培养起一批人才来。十年后,我们造原子弹会更有把握,更加轻松。说不定连氢弹一块搞定了。”李衡哈哈一笑道。
……
“德国人才吸引计划已经超过三千人了?”赵易没想到那么快李衡就召起了三千德国人才。
“都是真材实料的。德国现在人心惶惶,朝不保夕,很好招纳人才。”李衡发来的电文中解释道。
国破家难保。
此时谁也不敢肯定盟军不会秋后算账,要么投靠美英,要么隐姓埋名,要么出国避难。
先锋军给出的条件也不如于美国人,而且那里远离盟军的审判,让不少德国人动心。
大牛们或许去美英法等繁华世界,但那些中等水平的专家们,在英美不屑去招揽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先锋军勾搭到。
“我们的德语教育怎么样了?”赵易不由问方文治道。
“一千名翻译人员应该没问题,就是熟练度还差一点。”方文治恭敬道。
他不得不佩服赵易的眼光。
去年赵易要求专门培训德语人才时,他还觉得计划的人数有些多了。
今年却一下子就有了三千名德国专家,甚至还会更多。
如此看来,那些学日语的一千来人也有用途了。
想到他初遇赵易三人时候的情景,怎么也没想到才短短三年,他报仇都没多少指望的日本已经日落西山,到了穷途末路。
“外语注重语言环境,等德国人来了后,多跟他们对话学习,应该很快熟练。”赵易沉吟道,“另外我们选出来的学徒也需要掌握部分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