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老宅里,这几年就瑞娘一个孩子,全家人可怜她出生就失母,都把她当眼珠子疼,各路亲朋送来的好吃的好料子,都先紧着她,瑞娘也算快快活活地过了几年。
如今家里虽然多了个弟弟,但张氏一干人并未轻视她,瑞娘忐忑了一阵子,见家里人依旧疼她,也渐渐放心了,把她外家说的那些挑拨的话语都抛到了脑后。
洗三当日,李姝带着厚厚的礼物,先去了秀水坊,和丽娘一起,跟着肖氏婆媳,共同去往杨柳胡同。
张氏今儿正坐高堂,接受各方的祝福。如今她是贤妃娘娘名义上的亲祖母,她家里得了重孙,李承祖所在的刑部、李穆川所在的户部一干大小官员,不管人有没有到场,反正都备了厚礼送了来。
洗儿的时候,李姝跟着大家一起,只往洗儿的盆里添了一小块碎银子,估计也就半两银子的样子。收生姥姥看了她一眼,这个巧娘子怎地如此小气?她还指望今儿能大赚一笔呢。
李姝才不管收生姥姥如何看她,添盆的东西,若是在贫寒人家,主人家定要收回去的,李家这样的官宦人家,亲朋们的添盆,最后都被洗儿的收生姥姥拿走了。
李姝早就过了死要面子的年纪,她才不在乎收生姥姥和一干来客如何看她。李姝的原则很简单,我有钱,只想花在自家人头上。收生姥姥来洗儿,本来就已经给了脚程钱和辛苦费,如今添盆的东西你还要带走,那我就只能稍微意思意思了。
等到孩子洗完了,用襁褓重新裹好,送还给全娘。各家女眷开始把自己给孩子准备的礼物拿出来,李姝这个时候忽然变得异常大方,送了一匹小儿穿的细棉布并一对小金镯子,比当日李承业的儿子那一对稍微轻一些,但在长房这一干宾客中,已经算是厚礼了。除了这,李姝还给李泗新老两口、郑氏等人备了厚礼。
收生姥姥心里直骂,这个巧娘子可真是巧,这般会过日子,心眼子这样多,怪不得成亲大半年了,连个屁都生不出来。
众位女眷不好说她,想来太后娘娘亲封的巧娘子,总是有些与众不同吧。
李姝在杨柳胡同高高兴兴地过了一天,吃过了中午的酒席,她就和丽娘一起走了,肖氏婆媳要留下来帮着郑氏清点礼品。
郑氏心里清楚,今天很多陌生人家上门送礼,看的都是二房的面子。郑氏和肖氏一起,把各家的礼物按主人家所在的衙门不同,一一分类,并登记造册。严氏在一边带着瑞娘和自家儿子一起玩,顺道陪张氏说话。
等郑氏妯娌两个忙活完了,天快要黑了,肖氏就要带着严氏母子回去。
郑氏忙拉住她,并对张氏说道,“阿娘,今儿来的许多人,我和大郎根本不认识,送的礼也贵重,想是冲着二叔和娘娘的面子来的。我预备把大郎同僚们的礼留下,其余的,交给弟妹带去秀水坊,以后这些人情,还是让二叔和弟妹去赶,我们可认识谁呢。”
张氏点了点头,“老大媳妇说的对,老二家的,你就听你大嫂的,都留在这里,也是难为他们母子。”
肖氏听见婆母和大嫂都这样说,只得应下,“东西这样多,请大嫂先帮我看一个晚上,明儿我让人来把东西再拉回去。”
婆媳三人商议好后,肖氏就带着严氏母子回去了。
李姝回家后才知道,明儿尹三郎要过来送年节礼。
孙氏问李姝,“明儿家里男丁都去衙门了,咱们几个妇道人家可怎么招呼妹夫呢?”
李姝想了想,“不若让大娘家的康大哥来帮忙招呼?咱们夜里再问问阿爹他们,明儿是不是谁去告个假,妹夫头一回来送年节礼,咱们家一个人都没有,也不像样。”
孙氏点了点头,慧娘早就羞得躲到房里去了。
夜里,赵家父子三人都回来了。
赵书良听见孙氏这样说,想了一会儿,看向赵世简,“老二,你是读书人,跟你妹夫能说道一起去。你明儿问问你们上官,能不能告半天假,中午回来陪你妹夫吃顿饭。”
赵世简点了点头,“儿子听阿爹的吩咐,近来我们油火房该清点的都清点完了,也不是很忙。我跟王主事打个招呼,告半天假不难。只是儿子要回来也快吃晌午饭了,还是要按照大嫂说的,把康大哥请来先招呼着。”
赵书良点了点头,又吩咐孙氏,“明儿家里的席面收拾好一些,下午让你妹婿歇过了中觉再走。”
孙氏一一点头应了。
第二日一大早,赵家父子吃过早饭都走了。孙氏正要去大房,李姝叫住了她。
“大嫂,家里忙乱,还是我去大娘那里吧,家里样样都离不开大嫂。大嫂不在,我按下葫芦起了瓢,总是抓瞎。”
孙氏笑了,“既然弟妹不嫌辛苦,那就劳烦弟妹跑一趟吧。”
李姝高兴地带着玉娘一起去了,并把家里上好的点心带了两包。
赵书政就住在登高巷里,眨眼的功夫就到了。
赵书政自家在状元街开了一家书肆,每日他自己都在铺子里看着,赵世康也跟着他打下手。老二赵世彬知道家里铺子将来要传给大哥,自家去学了木匠。谁知他竟是个有天赋的,做的东西活灵活现,如今虽然只有二十来岁,已经在京城一家颇有名气的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