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李逸动身赶往榕城,来到金源科技的实验大楼。
实验室。
刘程教授,陈国栋教授他们带着一群科研人员,围着一台设备进行实验。
设备像一台四方型的柜子模样,正正方方,一米五六的高度,正面是一块透明的玻璃,能看到内部复杂的结构。
设备内部内置着许多微小的金属孔,顶部,底部都布有复杂的环形导管,布置各种功能系统,高温系统,制冷系统,风力系统,电磁力场系统,……,等等。
看到这一幕,李逸知道他们在测试采用新技术的3D打印器。
这台设备与主流的3D打印设备有着巨大的差别。
主流的3D打印机,有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硬件由电机、支架、同步轮、传送带等组成XYZ空间轴,软件部分生成的打印坐标,操控硬件进行打印。
这款打印机只有一个封闭的材料舱,内部设置众多纳米材料的喷管,仅此而已。
李逸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们正进行实验,新型3D打印正在运转,一大堆黑雾状的纳米金属颗粒材料,从数十个纳米喷管中喷吐而出。
成百上千根纳米喷管,在内部飞快的交织一起,你长我短,你上我下,各司其职,速度飞快,它们既是分开,又是紧密结合一起的,喷出来纳米金属颗粒材料,飞速交织起来。
“打开磁力阀,进行凝网塑形。”陈国栋教授看向身旁的操作员。
那名操作员连忙按下工作台的绿色按钮,随即,‘嗡’的一声,新型3D打印机的底座骤然产生巨大功率运转的声音,就好似核磁共振那种机器开动的声音,嗡嗡作响,动力澎湃。
随着磁力场的释放,舱内的纳米金属颗粒,好似受了强力约束,它们之间结构变得更结实了,好似有了指挥一般,纷纷舞动起来,紧紧聚合一起。
眨眼间,黑色纳米粉末材料,聚集成一条条黑色的丝线,密密麻麻,遍布整个内舱,组成了一张立体的网,就好像树叶的脉络,勾画出某样设备的轮廓。
“你们在打印什么?”李逸盯着打印舱里的东西,好奇地问。
“李总,设备研制成功了,我们正在进行第二十一次实验测试,准备造一个发动机。”陈国栋教授看到李逸,连忙走过来,兴奋地介绍。
“嗯!测试结果出来了吗?情况怎么样!”李逸点了点头,关心地问。
“有点小问题,我们调试了几次,那堆是之前制造的零件,材料质量是达标了,不过,零件结构精度仍有不足,总是出现误差。”陈国栋教授指向一张摆放着一堆零件设备的工作台,无奈地解释。
李逸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工作台上摆放着十几个金属制品,有金属汽车模型,金属发动机,轴承,……,,大大小小,十几样,都是结构非常复杂的金属制品。
李逸刚想问一问这些金属制品质量情况,一个研究员大声地汇报:“陈教授,线网凝聚塑形成功,误差值低于:0.1%,舱内材料浓度:0.037%,环境已经达标。”
“好!我看看。”陈国栋没工夫理李逸了,他径直走到那名研究员身旁,检查结果。
液晶屏幕上,显示着打印器内部各项数据,纳米材料凝聚的线网已经凝聚成型,绿网的结构与设计图一致。
“好,开始下一步动作,开启热风机预热,温度300,准备填充混合材料。”陈国栋确认了结果,兴奋地吩咐。
“是!”操作员躬声应是,随即按下操作开关。
下一刻,3D打印器再次嗡鸣,舱内顶部,底部风口同时释放热风,大量白色金属粉末颗粒,从圆孔喷涌,
随着舱内温度的提升,纳米粉末材料开始发生融合聚集效应,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之下,舱内变得通红,混合的纳米金属颗粒开始凝结,依着舱内的网状结构,附网而结。
莫约十五分钟过去,舱内的纳米粉末材料已然凝聚成一件金属设备,浑然一体。
“行了,冷却出舱,开始测试各项参数。”陈国栋兴奋地命令道。
听从陈国栋教授的指挥,操作员释放冷却剂,仪器正门玻璃门被打开了。
“噗”的一声,打印器的舱门开启,涌出出一股炙热的气浪。
四个带着穿着隔热服的工作人员走上前去,借用工具,合力将舱内的制成品抬出来,放在一张工作台上。
一群准备就绪的工程师围过去,使用各种检测工具,对发动机进行气缸压力,曲轴箱子漏气量,气缸漏气量,气管真空度,……,等等,各个方面的参数测试。
“李总,我们造是一台V6发动机,结构精密,基于离散-堆积原理,由三维软件驱动,直接达成一次性打印制造完成,非常高效。”陈国栋教授一边看着下属们干活,一边兴奋地跟李逸介绍。
李逸点了点头,好奇地看着他们行动,等待测试结果。
这款打印机是图书馆中技术含量较低的黑科技,属于机械智造的初代产品,应用的纳米金属材料种类有限,仅适用十来种纳米金属颗粒材料,使用条件需要在强磁力,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环境配合。
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