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村里的木工组就有,根本不用修,卸下来全部换上了新的门窗。
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各尽所能,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养猪场打扫的干干净净,沼气池也被清理了出来。
初四初五两天的时间,人们不仅把养猪场和大牲口搬了下来。还把防台上的猪圈和牲口棚拆了下来,在养猪场的旁边新建了羊圈和鸭棚。
各家分开的鸡鸭子鹅和青山羊,又重新归到一起,集中喂养。以后谁家吃鸡蛋和鸭蛋,到村里的食堂去买。
防台上高高的饲草垛也挪了下来,看着这些干苜蓿,村民们都放心了。“这些干草,足够咱村的牲畜吃一个春天的。”
初五,援朝舅舅就回去了,跟着他走的还有大卫,志亮和昊昊跟去做翻译。大卫的《当代中国行》展览,影响越来越大,他这次来的目的,也准备充实新的内容。
大卫一年的时间,通过震宇公司,购买了百万英镑的各种手工产品,外汇都被临水电子厂用来购置进口设备了。
知晓了大卫的打算后,援朝舅舅大年初一就给地委办打了电话,让他们做好策划,尽量让大卫接触了解临水的风土人情。也通过他把临水的特产出口到国外,换取更多的外汇,加快临水的发展。
吴馨儿在卫生院忙的脱不开身,去年的坐诊,让她名声大震。人们听说外国的大医生今年又来了,也不顾正月十五前不看病的忌讳了,大年初二就来韩屯找她医治。
离的远的,甚至带来了铺盖,来了就要求住院治疗。来的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其中大部分是国家工作人员。
找吴卫华医生的不仅有老病号,还有好多莫名而来的新病号。现在,吴医生在洪城和平城两县,简直成了传奇人物。
人们都说他是京城知名医药世家的唯一传人,在国外留过学,会把脉会开刀,一包银针治百病,再难的病都能治。
前几年避难投亲才落户韩屯,七五年流脑大爆发,孩子病的就剩一口气,抱到吴医生跟前,几针下去,都能把命拉回来。
挨着韩屯的村子,都跟着沾光,几个村子没伤一个人,他们都喝了吴医生给开的预防药。
政策刚放开国家就给吴医生平反了,调回京都专门给国家领导人看病。根本就不坐诊,别说平头老百姓了,就是省里的大官,找他看病都得托人情。
人家吴医生重情义,发达了也没忘穷亲戚,每年都回韩屯亲戚家过年。咱老百姓去了,人家热情相待,一分钱的诊费不收,谁去都给治疗,药钱按村里的价格,比在公社医院都省钱。
现在的医疗水平低,别说疑难杂症了,好多较重的病情,公社医院都医治不了。不是要命的急紧病,轻易不去县医院。一是交通不便,其实主要是怕花钱,小病拖成大病,急性发作拖成慢性病。
传说吴医生不仅医术高还花钱少,好多病人等了一年,就想等过年时找吴医生看病。
吴卫华年前回来的晚,临近村庄的病人能来,离得远的就得年后了。要是按老规矩等出了正月十五,人家吴医生早就回京了。
病人来的多了,卫生室很快就住满了人,最多的一间房子住四个人,陪护的只好就地打地铺。
不仅卫生室的病房通了暖,韩屯的食堂初二也开了伙,冷天冻地的,吃住都得有保障。
今年宝景声望大涨,今人尴尬的是,来找他看病的都是有了一孩准备生二胎的年轻妇女,而且大多数是找他开生双胞胎儿子药的。
也是巧了,“高高三”的妻子兰英和他大姐桂莲,都是吃了他的药生的双胞胎儿子。他大姐还被县里的医生,断言可能丧失生育能力了。
国家自七九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两个孩。人们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别说俩女孩了,就是俩男孩,人们都觉得少。
自打解放就一心跟着**走的群众,唯独在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上打了折扣。为了多要孩子,人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有了一个孩子,二胎要是再生个双胞胎的儿子,三个孩子虽说少点,也算是可以了。
自打宝景自家的两位亲人生了双胞胎,人们就断言宝景得了吴医生的真传,否则,他一个没上过初中的农村孩子,哪来这么大的本事。
就连韩屯村的人都说:“还是二爷他老人家看得远,人家在吴医生落难的时候,主动搭把手。虽说家里穷没东西,可人家有力气。
吴医生刚来时,一家人老得老小的小,从井里提水都不会。二爷和他们住邻居,帮着抱孩子挑水,而且不是十天半月,人家一帮就是十来年,这感情可不就处出来了。”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二爷这是好心得好报。他和老二奶俩人,都有长远病(慢性病),亏了吴医生给调养着,俩人的身体老了比年轻时还健康。”
“要不是两家处的好,人家在国外的姑姑,能让吴医生收宝景做弟子。今年又给置办了这么多的洋机子(外国进口的设备),听说都是从外国带来的,比县医院的都先进。”
“宝景也是端这碗饭的料,不然人家吴医生也不会收他当徒弟,还带在身边手把手的教。这才多大的人,就把吴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