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书媳妇李春梅听了这话哈哈大笑, 不亏是杨老爷子的闺女, 就是会说话。就冲着这一点, 她等会也得找人好好唠叨唠叨唐知青的事情。
目的达到了, 杨家母女俩相视一笑,又客气的恭维几句, 这才出了房门往护田队成员住的小院走去。
护田队的小院坐落在梁山山脚下,处在何家坳村和木梁村的中间, 是一座两层的小楼房, 也是两个村唯一的一座楼房。整个小院占地约两亩, 除了正房的两层小楼,东西还盖了七间侧房。东边其中一间作为厨房,一间餐厅, 剩下五间是火炕。西边的七间则有两间是柴房, 冬天用来储存柴火,其他的也是火炕。
梁山镇地处偏北方,冬天的时候偏冷, 在这个没有暖气的时代, 大家都习惯睡火炕。往里面添上一把柴火, 把炕烧的热乎乎的, 能暖和一晚上。而且小队成员都是大男人也没那么多讲究,冬天都是两三个人挤在一起睡偏房,其他时间则是睡在小楼上。
二层小楼每层都有十间房屋,房屋不大,也就是够放一张床一套桌椅, 上下都是一样的格局。
何家坳这里护田队的人少,楼房都住不完,他们就商量着把二层两间房作为工作用。楼房建的高,坐在屋里打开窗户就能看见大山深处,是个不错的地方。
至于其他大队,每个护田小队都有一座同样的楼房,这是镇上统一建造的。他们人数比何家坳多,楼房都不够住,自然也不能像何家坳这里一样还能弄个办公室出来。事实上,整个院子的房间都是事先算计好的,这座小楼前后总共三十多间房,除去厨房、餐厅、柴房,正好一人一间够住。
杨珠珠还是第一次来护田小队,小队院子里空荡荡的,打扫的却也干净,让人看着舒爽。这个时间,因为地里没有粮食了,他们都在楼上办公室呢,两人走到门口就被发现了。
“妈,姐,你们怎么来了?”如果是忙的时候他妈过来他不奇怪,但是现在不忙,他每晚都回家住,看到他娘过来所以才会觉得奇怪。
杨抚琴也没进屋,她走到东边的一棵大树下,树底下有个石桌子,她随便选了个石凳坐下。看着杨锦严肃的说道:“老三,你老实告诉我,咱村那个唐知青跟你啥关系?”
唐知青?谁?杨锦想了想,哦,那个给他家送过信的女知青?他能跟人家有啥关系,他妈这话问的真莫名其妙。
杨珠珠看杨锦疑惑地样子,赶紧把上午的事给他说了一遍,并重点表示出了人家对他有意思。
杨锦脸黑,恍然大悟道:“难怪呢,我说最近出门怎么总是碰见她?”自从杨家从村里搬出住之后,杨锦上下班巡逻总能碰到这个唐知青。杨锦因着人家给家里送过信,想着也不能对人家太冷淡,每次都不得不停下说几句话。上下班的时候还好,关键是这个唐知青没眼色,有时候他们忙着巡逻呢,她非要凑上来说话,弄的杨锦很不耐烦。
那几天还有队员调笑他,说肯定是对他有意思,他还不信。没想到这人都找家里去了,还提出这么个荒谬的要求。
杨锦对唐瑜还真没有多大印象,顶多就是感激她给家里送信,可这份感激当初也被宋时元的话给打散消失的差不多了。偏偏唐瑜不知道这个,还三番两次出现在他面前,要不是他跟前始终有别的队员在,而且他谨记跟女同志保持距离,村里指不定都有关于他俩的传言了。
知道唐瑜对他存了那心思之后,杨锦就把这几天的事情跟杨抚琴说了一遍。杨抚琴那个生气啊,她先安抚了杨锦一番,并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她是坚决不会同意唐瑜进杨家门的。看到杨锦点头,这才带着杨珠珠转身去了知青点。
知青点在村子的最南边,这里以前是个大地主家的房子,房子前面是土地。那时候地主雇佣了不少的长短工,为了方便他们干活就在这里建了一所大房子。
这所房子占地面积同样不小,也是两亩。格局跟护田队的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楼房一个砖瓦房,而东西偏房这边也只有五间,正房有七间,不同的是这边的每间房都够宽敞,睡下四五人都不能问题。
何家坳这些年来了不少知青,前后加起来有三四十,不过有的人受不了苦已经找家人想办法调回去了,有的人因为觉得回城无望就在村里安了家,搬出去住了。剩下还在知青点的人有二十一个,其中七个女生,剩下的都是男生。
因为知青点男知青较多,刚开始的时候女知青包了西边的五间偏房,而男知青住满了那七间正房。后来人走的走,成家的成家,房间也空了下来,王建安怕后面再来人,就把知青集中在一起,女知青住最宽敞的两间正房,男知青住剩下的五间。
至于东西偏房,他把西偏房锁了起来,只留下东偏房给他们做厨房餐厅用。
从护田小队到村里,正好有一条大路,这条路又凑巧经过知青点。是以,杨锦才会一直以为是巧合。
杨家母女到的时候知青点的房门开着,杨抚琴抓起门栓在门上敲了两下,见院子里的人抬头在走进去。
如今地里的活计都完的差不多了,男知青食量大,为了多赚点工分都跟着去剥玉米了。女知青嫌累,有几个就不想去,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