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天,心有敬畏,“当是河伯显灵。”
众人数着日子,从那天起,三日天晴,一日天阴,一日阴雨,蚌书所言竟然无一谬误。
“河伯显灵!”农人捧着蚌壳跪在雨中,惊喜不已。
蒲蠃刻字,预示天气,这则消息在湖阳吏民中不胫而走,人人都常往河湖旁边跑,期盼着能捡到刻字的蚌壳,见证神迹。
一时间湖阳城内外水底里的河蚌全被好事者糟蹋,河蚌肉老难以食用,倒是便宜了畜养的家禽饱餐一顿。
然而刻字的蒲蠃却再难寻见,仿佛为了“即日起”的准确,过了那一天蚌书就完全消失,这更为神迹添上一份神秘光彩。
曹洪与荀忻共处一帐,见他对照简牍写写画画,凑过去看了看,竹简上的文字鬼画符一般,全然看不出涵义。
案上放着闲置不用的简牍,曹洪好奇地拿过来,简牍右侧篇首三个大字,“三统历”,竟然是天文历法。
有一段文字被人用朱砂圈出,曹洪逐字辨认,念道,“推月食,置会余岁积月,以二十三乘之,盈百三十五,除之。不盈者,加二十三得一月[2]……”
曹洪的声音越念越小,乃至微不可闻,他只觉这算法过于复杂,足以令他不太机敏的头脑被绕晕。
“元衡欲推月食?”曹洪不禁对这位年纪不大的文吏肃然起敬,太史令的活也能干,荀氏子弟果然博学多识,多才多艺。
“正是。”荀忻应了一声,将最后几笔算完,“得之矣。”
他抽出一张素帛,边写边道,“本月望日,当有月食。”望日即农历月半,也就是这一月的十五。
说起来此前他不知道,原来汉代的人就已经总结出了准确的月食推算公式,发现了日、月食有135个朔望月的周期。
《三统历》乃是西汉的刘歆所编,沿用到东汉的章帝时,改用更为精确的《四分历》。
荀忻用这两本历法中记载的方法分别推算月食,得出的结果别无二致,证明本月的确会有月食。
“莫非是河伯要预示月食?”曹洪反应过来,艰难忍笑,荀元衡似乎玩上了瘾。
荀忻搁笔,“君得之矣。”
曹洪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有君在此,我无忧矣。”
于是湖阳城外再次出现蚌书,人们虔诚地捧着蚌壳交给识字的士人,士人拿着蚌壳念道,“本月望日,血月不祥。”
众人面面相觑,作为乡野之人,说月食可能还有人不解其意,而“血月”这个词却自带意象,人人能懂。
皎洁明月染为血色,何其不祥,众人奔走相告,嘱咐亲朋好友事事小心。
到了望日那一夜,湖阳城中的百姓等在庭院中,等到月上中天,圆月果然逐渐变为血色。
天穹上天色如青琉璃,红月远望而去着实诡异,令人心生不祥。
连某些不信鬼神的官吏也心思动摇,果真有月食,难道真的是河伯显灵?
经此以后,“湖阳县为河伯庇佑”这一说法深入人心,人人争相祭祀河伯,甚至城中屯守的士卒早起操练时都要同拜河神。
屯兵到新野的曹洪听到细作传来的消息,捧腹不已,好不容易止住笑,正容道,“时机至矣。”
“是也,图穷而匕现,正是此时。”荀忻拱手笑了笑,他故弄玄虚刻了那么多蚌壳,是时候收网,不知道效果如何。
“河伯第三道诏,元衡欲如何写?”曹洪好奇问道。
“德不配位,天谴旱螟。”玄袍青年缓声道,谶纬之语不能说得太明白,只希望湖阳吏民能意会到一二。
当然就算一时没人领会到,城中的细作也会充分为之解释。
“螟”即为蝗虫,时人最怕的无疑是灾荒,旱灾导致蝗灾,随之而来便是饥荒。这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生死之事,没人能置身事外。
“德不配位,天谴旱螟?”士人的神色由虔诚转为忧惧,到底是谁德不配位,乃至引发天谴?
蚌书的准确性早已被验证,城中人对此深信不疑,“天人感应”思想更是潜移默化成为当世共识。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只剩下一个——是谁引发天谴?
南阳郡天高皇帝远,没多少人往汉帝身上联想。既然灾祸应在湖阳,问题来了,湖阳城中最高权力者是谁?
刘表作为州牧,大兴教化,称得上仁政爱民,人们怀疑的眼光从其身上掠过。
众人的目光被引向邓济,难道是邓将军?
此前多少年,河伯从未示警,而邓济屯兵湖阳后河伯频繁显灵。
城中的舆论被无形的一双手所控制,人性中自私愚昧的一面,如水浅而礁石露,逐渐显露出来。
邓济渐渐发现,身边人看他的目光隐隐不对,他虽然听过城中愈演愈烈的河伯预警,但却从未往自身上联想。毕竟他是刘表的下属,下意识想到的当然是刘景升。
“将军。”斥候来报,“曹军往湖阳而来,据城不足五十里。”
邓济闻言豁然起身,“曹军竟敢寇我?”惊讶之余他连忙布置守卫,“速速勒兵守城。”
曹军第二天即至城下,五千余人安营扎寨。邓济在城墙上放眼望去,从绵延不绝的营寨来估算,此次来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