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很快,瓮罐里的婴孩尸骨经检实属幼龄,以及那个提供换脚牌证词的医护也证实了自己当年只是一个新晋临时工,被陶兰带人催问得紧才苦思冥想说了些依稀旧见而已,作不得什么数,这些都与陶四所说的无异。
至于从前的那些老医师大夫们,则因早年间乡下卫生所的关门解散而四散离去,寻找起来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但陶家夫妻俩的嫌疑已经可以初步清除了。
一晃两天过去,两人终于被保卫所放了出来。
彼时家属院里的房子已经被陶湘雇人打扫得干干净净,苍老了不少的陶家叔婶刚一踏进屋,心头便涌上一种隔世之感。
家中一切如旧,墙角还整整齐齐摊放有陶湘花钱票买回来的新鲜米面菜肉与煤炭柴火等物资用品,换子的事成了一场乌龙,可生活还要继续下去。
然而尽管陶家的事算了了,但外头的风言风语依旧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外人指指点点看过来的目光里鄙夷与歧视犹存。
哪怕陶湘几次三番与周围主动好奇询问的近邻作解释,也仍是杯水车薪,更多的则依然将陶家视为毒蛇猛兽,不耻为伍,走在路上也会迎来各种异样的眼光。
保卫所只管抓人,并不善后,没有官方出具的具体公示说明,陶家的名声在周遭这片市区算是完全臭了。
陶湘经历过北地的斗批大会,知道名声在这个按“家庭出身”分类的特殊年代里极为重要,被众人误解的陶家叔婶平常连头都抬不起来,日后若有什么坏事也会被第一个怀疑到头上,而那时再被安上什么冤枉罪名,只怕就没有这回好过了。
这念头始终压在陶湘的心头,眼看对自己烈士子女身份的定夺结论即将下来,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她总要回到户口所在地去,届时鞭长莫及,再想回来可就难了。杰mi哒ΧS⑥③.
必须得在离开前先帮陶家解决了这件事,陶湘心想。
幸而这个问题也没耽搁多久,陶家叔婶宅居家中日日翻看那份印有陶湘光荣知青事迹的全国日报,这给陶湘带来了灵感,或许可以写一封澄清稿件自费寄给报社刊登。
在征得陶家夫妻俩人的同意后,陶湘决定亲自提笔叙写,她熟知整个事件脉络,以及不为人知的陶家婶婶多年前失胎秘隐,作为当事人,也是旁观者,由她来写最好不过。
为了扩大范围,吸引更多的人,陶湘还挖空心思特意以第三人称白话文故事形式为行文载体,直到文末才点名情节中的陶家确有其人,想来本市的人一读报就会知晓这是火柴厂陶家的自传,固执恶意的思想能有所改变就再好不过了。
不得不说,即使文笔略微平庸,但情节题材都极为紧凑新颖,充满现实色彩,且结尾转折不按常理,当代坊间很少有这样真实的话传杂文,读来甚是引人入胜。
陶家叔婶看了十数遍陶湘写的三千字草稿,没发现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动的,这才难舍地交给陶湘寄去报社,若
如内容未显示全,器中打开:m.xs63.(五块五毛)
不是涉及到自身,或许他们会更欣喜于欣赏陶湘的文采。
经历过波澜壮阔百花齐放的文坛现世,陶湘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写得有多好,在她看来这篇文顶多只能称是平铺直叙,然而她还是低估了这个特殊时代对于文学的限制。
本地的某报社很快采用了陶湘的稿件,出乎意料的,他们不仅退还了二十块巨额登报费用,还反过来寄给陶湘十五元的稿费和几张样报。
样报上同样惹人诧异,陶湘的这篇澄清稿位于闲逸B面报正当中,几乎是除A面外最好的位置。
许是报社站长预估得当,当期报纸在市区各地很是热销,简直到了人手一张的地步,只好加印许多以满足销量。
在流行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开始理性看待陶家的事情,甚至共情于陶家叔婶的境遇。
陶家又渐渐重新热闹起来,有不少看了报或听说报纸上故事的人来到陶家询问真伪,在获得肯定回答后,同理心便抑制不住了。
“虽说是把自己孩子换过去了,但怎么也算送了个有血缘的,总比养外头捡来的好……”杰mi哒ΧS⑥③.
“是啊,陶家两房统共就这么一个血脉,陶五养了不亏……”
说到孩子,大家又想起报纸上故事里陶婶的孩子因陶兰而没了的事。
有些熟悉陶家情况的婆婶惋惜道:“以前总当你们两口子看不上女娃,没想到里头竟还有这样的名堂……”
“唉,遭了这么大事,还能把她养活养大,给她书读饭吃,又不是亲生的,你们也是不容易……”
见气氛沉闷,有人好意调侃:“可不,我乡下老家那边有户人家因女儿没看管好弟弟,叫掉水塘淹死了,那差点没活活打死,后来那女孩也不知给了谁家,你们算心善了……”
众人站在了陶家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从前吐槽陶家叔婶苛待女儿的,至今都纷纷变了话风,反倒说起了好话,不过也证明陶家再次被邻里间和善接受。
也有人想起故事里的另一个主角陶兰,她已经许久没有出现在火柴厂家属院了:“陶兰现在还跟你们联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