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府试结束了,据说要半个月后才会出来录取结果。
不少学子便回去等消息,也有少数一些留在府城里,毕竟这里消息更灵通,相互之间交流也更多。
这个时候城里传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便是重开府学,街头巷尾都在议论。
这可真的是个新鲜事,因为府学已经关了好些年了,这几年,没有府学可以上,大家只得自行在家学习,依靠家学,或者去一些小型的私塾、书院,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庆国上下多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科举取士难的重要原因,实在是教育凋敝啊。
就连玄明帝都愁人手不够用,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启用那么多女官了。
好在随着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尤其连着几季的丰收,朝廷和衙门手里渐渐有钱了,到处都在重开府学、县学这些官学机构,重振教育提上了日程。
而中山府因为下辖几个县都还在免税,府衙的财政还是有些吃紧,教育这块稍微落后于别的府,不过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筹备,如今终于放出风声要重开府学了。
“听说只要是秀才,就可以免费去进学。”只见一个穿着青灰色长衫,中间束着灰白色腰封,看着像是读书人的说道,他叫张三。
“那童生呢?童生可以吗”边上另一个看着也像是读书人的急切地问道,他是来参加本次府试的,已经是童生,但对考上秀才不太抱有希望,叫李四。
“童生也可以,但是听说要额外交学费,不过据说也不是特别贵。”青灰色长衫的张三说道,他不知道哪里来的小道消息,知道得还挺详细的。
对面李四不由得松了一口气,童生可以去进学就好,学费的话凑一凑还是能挤出来的。
因为他便是在族里上的学,由一位族亲所教,这位远亲是个秀才,却年纪很大了,很多知识都忘了,学识有限,所以他感觉自己已经在那里学不到什么了,去年今年两次参加府试都觉得未有寸进。
正沮丧得很,突然听到重开府学的消息,那可真的是太好了,在里面读个一年半载,就可以再去考一次,说不定就能有所突破。
边上另一个看着差不多年纪的学子王一继续问道,“兄台,那你知道学堂开在哪里啊?”
张三不愧是张三,知道的就是多,张口就说道,“就在南城门出去两里路开外,据说到时候可以走读,也可以住在学堂住宿。”
府学堂建在南城门两里路开外一座山头上,那里之前是一座道观,后来灾荒年代破败了,里面道士也没有了,被府衙收回后,重新在原来基础上修了一个大型的两进四合院,前面是教室,后面则是住宿区。
出了南城门,沿着官道往南走两公里就能到山脚下,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爬个两三百米便到了。
而这处,竟然就在韩采薇新买的四座山头不远,走路估计就一炷香的功夫,只不过她那四座荒山,估计学子们没事也不会走过去。
可是,当荒山那处,被开出来一块建设女子学堂了,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原来四姚到处考察后,决定将女子学堂也建在南城门外,而不是城内,城内不方便封闭式管理。
至于地方,则在韩采薇四座山头边上,找府衙划拨了一个山头,找了块平地开始修建学堂,与不远处的府学隔着一座山相望。
这女子学堂虽然需要平地新修,但因为规模不大,所以耗时不是很长,差不多和府学那边改造工程同时竣工。
同样是两进的院子,前面一进是五间教室,后面一进则是大大小小一十余间屋子,准备用作宿舍。
和府学那边可以走读的规矩不一样,女子学堂这边计划的是全寄宿,另外规模也小很多,第一批只准备招三十个人。
可是和府学同时开启招生,情况却大相径庭,只见府学那边询问的人无数,无论秀才童生还是普通学子,都想要去府学,而女子学堂这边去无人问津。
“大家怎么都不来问一问啊?”姚秋站在布告摊子后面,急切地说道。
她们半年的学费住宿费加起来只要五百文,伙食费一天十文钱,还管吃饱,这么好的条件,可是竟然连问都没人问。
收这么点钱,按照她们计算的,肯定是没办法盈利的,甚至是保本都难,还得靠着韩采薇那边店铺的收益分成养着。
暂且不算之前开荒、修房子的花费,花的是之前分红的三千两。
学堂日常运营就保不了本,光是费尽功夫请来了三个识文断字的女师傅,一个人一个月束脩便是五两,还要管饭,这一笔就是小一十两。
另外伙食费也是亏本的,做饭的大娘就请了两个,每个月工钱一两银子,加上食材,一个人十文钱肯定是不够的。
总之,几人策划的亏本大吐血的女子学堂,却无人问津,难怪姚秋面露急色,这一环也关系到她们的实践报告呢,怎么能够都还没开局就失败了?
不得已,三姚只得开口吆喝,尤其姚秋的嗓门颇大,倒是吸引来了一些大娘媳妇儿小女孩看热闹。
“女子认字有什么用?”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大娘不解地问道。
三姚还没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