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42 章(1 / 2)

二人走上前去,也来到了古茶树下方。

师生三人一时无言,就这样沉默地伫立着。

楚孑抬头,只见古树也在垂垂夜幕之下无声地矗立着,叶片偶尔窸窣几声,就像是在向他们示意。

这可古茶树可以说是楚孑见过最大的茶树了。

茶树通常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现在种植的大多都是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因为这两种更方便采摘、亩产量也更高。

这么大的茶树,基本就都是古茶树了。

这棵古茶树胸径大概100厘米,树高在六米左右,树冠直径也有6米左右。

楚孑在心中粗略计算了一下,这古茶树在满打满算的情况下,一年可能也只能产出春芽茶2千克左右,这大概只能做出来0.5千克的干茶叶。

也难怪当时明教授要带着清源村的村民们开垦茶田、种茶叶。

只靠这些古茶树,几乎不能生活。

那么保护古茶树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不能把它们当做很多别的种类的古树一样,任由它们在身上老林里自生自灭呢?

楚孑看着这棵古茶树凋零的样子,忽然发现自己的想法错得离谱。

古茶树的价值远远不是靠年产量评判的。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曰:“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意思大概就是万生万物都有根源,需要休息。

众所周知,茶的起源在华国。

而古茶树的存在,就是我国作为“茶之故乡”的特征植物,也是国家茶产业种子来源的基础和保障。

可以说,每一株古茶树,都在阐释者华国茶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对它们的保护既有生物学植物学方面的意义,也有文化学方面的意义。

可保护古茶树,光靠专家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就是当地居民的认同和支持,在这点上,清源村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棵树两年之前还没有这么颓败的,”还不等楚孑想完,明教授就开口道,“但是现在这些村民在直播中会经常给大家看古茶树,甚至在上面爬来爬去的,让它的状况更差了。”

岳季忙问:“明教授,我们还能救这些古茶树吗?”

“怎么救?你以为我没努力过吗?”明教授反问,“但我们毕竟只是学者,我们没有力量也没有权力去要求他们保护好这些古茶树,现如今我们茶研所满打满算五个人,如果都来保护这些古茶树,剩下的实验和研究怎么办?”

岳季又问:“当你农科院可以给些支援吗?”

明教授摇头:“他们也有很多事的,而且最重要的不是支援,主要是现在保护古茶树没有一套方法论,到哪里都是四个字‘因地制宜’,你们觉得,对于这个村,有什么办法保护这些古茶树吗?只能靠人看着?”

二人陷入沉默,半晌后,楚孑开口道:“最基本的是

,清源村似乎没有自己的茶文化,我之前看资料,很多有古茶树的村县都有自己伴生的茶文化,可清源村怎么就没有呢?”

“不是没有,”明教授说道,“多年以前,清源村的居民也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茶文化,但随着几次人口迁徙,包括贫穷等等因素,很多居民迁走了,汉民的比例非常高,茶文化就自然而然地被遗忘了。”

“那能不能让他们重新学习这种茶文化呢?”岳季着急问道。

明教授陷入沉默,半晌,他说道:“我不会,我不知道怎么让他们学习这种茶文化,还用茶文化赚钱,我真的不会啊,孩子们。”

楚孑忽然被明教授的神色戳了一下。

他还记得第一次和明教授见面时,他疯狂说着网络流行热梗的样子。

他平时还有自己的课题,还要帮他们和两位师兄看课题,还要承担整个实验室经费和科研成果的压力,已经非常忙了。

但他显然还没有忘记怎么帮助清源村,那村长担心的,明教授会放弃帮助他们或许真的不存在。

也许会有情绪,也许会生气、难过、委屈,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人,但终归,还有华国茶学研究者这一身份在,他们也不会退缩。

楚孑明白为什么明教授不愿意来清源村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

师生三人又绕着这几棵古茶树走了几圈,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村长家。

隔天清晨,救援车就到了,他们这才打道回府。

余下的几天,楚孑和岳季有任务在身,还要想清楚用什么品种的茶重在大圣师兄的村子里最合适,只有在闲暇时候才能凑在一起,讨论一下清源村的事情。

两天之后,二人结合大圣师兄传来的各项数据,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于是便找到明教授汇报。

楚孑先行汇报:“我结合当地条件,找到了三种合适的茶种,其中第一位就是福鼎大毫茶。”

“福鼎大毫茶简称大毫茶,是非常优秀的无性系两种,现在的茶树良种大多都是无性系,即以树木单株营养体作为培养材料,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品种。”

“无性系的茶树通常以穴盘小苗的方式进行移栽,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