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孩子几天不去上学, 叶家侍卫知道,叶婆婆和叶林自然都知道了。
叶婆婆去探望的时候,赵婶子正一边儿抹着泪, 一边骂他两个没福气, 过不了好日子。
她抬眼一瞧, 两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跟只鹌鹑似的, 被拎着耳朵教训也不敢挣扎。那耳朵被拧得通红, 脸上倒没什么, 可看露出来手腕子上青一道紫一道的, 就知道这身上必有不少伤。
叶婆婆忙上去一把拦住了赵婶子,拉着她在一旁坐下,又将两人的袖子撸上去看了看, 顿时心疼的直抽气, 她将手里提着的点心塞过去:“去回房休息会儿,我跟你们娘说说话。”两人对视一眼,蔫头耷脑的退回房里。
人一走,赵婶子就拉着叶婆婆抱怨道:“您说说我这是造的什么孽哦,竟然生了这两个小孽障, 厉害的学堂不肯上,非要回去过那苦日子。”
叶婆婆拍拍她的手:“孩子突然离开从小长大的村子,一时间不适应也是有的, 或许是想家了呢?”
“想家?爹娘都在身边还想什么家?再说他们姓赵不姓叶, 咱家在村里也没什么亲戚, 有什么可想的?我看他们就是不知好歹!
你说我这命怎么这么苦啊,都是该享儿孙福的时候了,我却还要为儿子操心……”
想到大儿子到了成亲的年纪,却因家里条件差又是外姓少了亲族帮衬, 大半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姑娘,她心里这委屈更是翻涌起来。
本想到了京城就不一样了,读点书认几个字儿,学点算账的本事,以后说不定能当个铺面掌柜,再不必在山里冒险。
就算一时半会儿当不成,只跟他爹跑跑腿儿,好歹也能讨上个媳妇儿吧?可谁知这俩孩子不知犯了什么轴,怎么都说不通……
“那不至于,可不能说这样的话,伤了两个孩子的心。或许他们只是,只是……一时不适应罢了。”叶婆婆也有些发愁,不知如何安慰才好。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她的丈夫、儿子、孙子从不需人操心,只有拉着劝着多休息,别太费神伤了身体,却绝没有不愿读的时候。
她不禁想,个人命数不同,或许有些人天生适合读书,而有些人,比如赵家两个儿子,确实是不适合?
打猎他们是一把好手,可要说读书嘛,她记得赵家娃儿小时候跟着林哥儿爹学过两年,认得几个字,但那时林哥儿爹身体很不好,没能教多少就病逝,之后赵家两个孩子就没有再读书了。
想来隔壁村先生束脩高是一个原因,距离叶家村太远也是一个原因除非发现孩子身上有读书的天分,谁家能倾家荡产的供孩子读呢?如今林哥儿出束脩,大好的机会放在眼前却要放弃,确实可惜了。
“或许再劝一劝,两个孩子就能回心转意了?”
“唉,婆婆你也见到了,我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都没用啊!说回村没门,他们竟然说宁可去饭馆做跑堂的也不想读书了!我们举家搬到京城,就是让他们做跑堂的吗?你说说,这不是要逼死我们老两口子吗?”
叶婆婆心中称奇,这俩孩子不会在学堂遇到什么事儿了吧?怎么晨哥儿去的好好的,他们两个人就这么不愿意呢?难道是被人欺负了却不敢说?
村里娃突然进入这么好的学堂,肯定有很多不适应,再加上还没学会京城这边的口音,衣着也是普通,定然有人狗眼看人低,还不知受了多少委屈呢……
叶婆婆叹了口气,得帮帮这两个孩子,都是叶家村出来的,知根知底。如今跟晨哥儿上学互相做个伴儿,日后不拘做些什么,能相互帮衬着多好啊!
可他们既然不肯跟爹娘说,又怎么会肯跟自己说呢?或许这事还得靠林哥儿,他们年纪相仿,林哥儿在贝勒府见识多,真遇到什么事儿,说不得一句话也就解决了。
正巧这几日是萱姐儿生日,林哥儿宠着她,要回家来给她庆生,倒不如借此机会让林哥也劝一劝,想到这儿,叶婆婆握紧赵婶子的手:“这样,明日若没事,你带着两个孩子上家来,给我帮帮忙整治点儿家乡菜,完了林哥儿回来,让他也劝劝两个小子。”
“哎哟,那感情好啊!”赵婶子胡乱擦了一把泪,连日来的愁苦都变成了笑容:“两个臭小子肯定听林哥儿的,林哥儿那么厉害,他们嘴上笨说不出,心里很是崇拜呢!”
“行,那就这么定了,我先回去给林哥儿捎个口信,你明日过来,咱们一起吃顿好的,别再打孩子了啊!”
“唉,唉,都听婆婆的!”
知道今日叶婆婆过来探望,还答应了明天找林哥儿帮着劝说,赵猎户心中大石已然放下大半。这段日子跟着叶家侍卫和几个管事的到处跑,着实让他长了不少见识,也了解到叶林不过短短两年便在京城置办下这么大的家业。
从城里十几家店铺到城外的数个庄子,简直抵得上大户人家几辈子的积累,他原想着林哥儿小小年纪,科举顺利就已是顶顶有本事的了,没想到在做生意方面也这么厉害。
本来听林哥儿说他因为生病错过了三年一次的会考,心里还很是替他感到惋惜,如今就不担心了,以林哥儿的本事,无论什么时候考拿下个进士都不在话下,也不急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