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守寡。” 卫青倒是知道一些匈奴人的风俗习惯,只是不多,程刚说的这些倒是有助于加深他的判断,他让程刚带他到两个匈奴人的家里看看。二人都在汉朝成了家,娶的是当地的寡妇,区别是一个有孩子,一个没有孩子。闻说要请她们的丈夫做向导,没孩子的那个极力支持,有孩子的顾虑则多一些。 程刚说:“为了防止他们叛逃,朝廷往往会给他们优待,在军中给他们安排位置,优先让他们娶妻成家。” 夜间,卫青又偷偷去了他们二人家里查探,有妻有子的匈奴人生活到底是丰富些,吃了饭会教儿子射箭,妻子也会跟他絮叨家里的情况,担心丈夫出门打仗会遇到危险,匈奴人会安慰她,让她照顾好孩子,等他回来。有妻无子的匈奴人生活相对就简单些,吃完饭后,妻子开始坐在榻上缝缝补补,他便开始琢磨怎么修补坏掉的茶几,二人交流不多。 第二天,卫青又分别和二人交谈,了解他们以前在匈奴的情况,第一个说他原来在匈奴也有妻子,后来妻子被人抢走了,儿子也被人杀了。第二个匈奴人也一样,不过他的孩子是病死的,他被汉朝俘虏后,妻子便改了嫁。 匈奴人作战水平都不差,又在边境从军多年,这一点卫青不担心,卫青更担心的是他们的忠诚,相比之下,第一个匈奴人可能忠诚度会高一些。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自己的部下说了,立刻遭来反对。 公孙贺说:“这些人能投降汉朝,也一样可以投降匈奴,咱们不能用。” 卫青说:“匈奴地广人稀,要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匈奴人,光靠我们自己不够,匈奴人更了解他们的习性,他们比我们更适合在大漠里生存。” 校尉张达说:“万一他们叛变,把咱们往沟里带,怎么办?” “我相信他!”卫青说:“况且还有老钱在。” 老钱便是那个牧羊的老者,精明得很,有他盯着,不会轻易把他们往沟里带。思虑了一个晚上,卫青的内心很坚定,张骞能用匈奴人做向导,他也可以。 众人见卫青主意已定,只能作罢,心想有那么多人看着,想他一个人也翻不出什么浪来。 夜里整肃军队,次日一早出关,百姓们自发的在城门口相送,要他们早点回来,感受到他们热切期盼,卫青的目标越发坚定,领着一万骑兵浩浩汤汤出了城关。 军中有两个向导,行军的方向由两人一同商议决定,意见统一,就按照统一的方向走,意见不统一,由卫青来拿主意。此战的目的是要找到匈奴人的驻扎地进行反击,然而匈奴人居无定所,卫青又缺乏作战经验,只能依靠两个向导给出的意见进行决策,幸而初入塞时,二人的意见大体相同,径直向北,深入匈奴腹地。 行军三日,大军进入大漠,一眼望去风沙漫天,天地昏黄,愈发辨不清方向。大军在沙漠里艰难行进了两日,望见一处湖泊,军队停下来原地休息,老钱和匈奴向导赵卓一同外出查探,回来后便说要调整方向,往西南进军。 老钱说:“湖泊的周围有踩踏过的痕迹,还有马蹄印,匈奴人近期应该在此驻扎过。类似的湖泊西南边还有,他们应该会往那个方向去。” 卫青看向赵卓,见他点头同意,命人用黄沙掩盖痕迹,改道向西南进军。 卫青问赵卓:“你为什么会归顺汉朝?” 赵卓看着茫茫无际的沙漠说:“不想死,便只能苟活!” 他说话很直接,丝毫不考虑旁人会不会因为“苟活”二字而对他生疑,卫青拍拍他的肩膀,多少也理解他,俘虏,投降这些字眼并不好听,尽管朝廷给了他优待,也改变不了他的处境,说一声苟活,倒也不错。 “太慢了!”赵卓说:“这个速度,我们根本追不上!” 卫青诧异:“什么意思?” “他们留下的痕迹应该是四五天前的,现在他们离我们应该有些距离!”赵卓看向卫青:“以这几日我们走的路程看,行军速度要比他们慢很多,这样下去距离只会越拉越远,不可能追上!” 卫青看了一眼身后的部队,确实说不上快,明明都是骑兵,却只能在大漠里慢慢行走,只因身后的马车带着辎重,想快也快不了。他又问:“你为何要给我们做向导?” 赵卓默了片刻,说:“我希望不要再有杀戮!” 以前他是匈奴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抢汉朝人的东西,从不考虑他们给汉朝百姓造成的伤害,现在他成了汉朝的百姓,成了匈奴人掠夺的目标,他才知道匈奴人的无知残暴,他当然不想带人去攻打自己的家乡,可求和无用,便只能用战争换取和平。 他这个样子,倒是与那日夜里和家人相处的模样很像,他不是噬杀之人,同样卫青也不是,可有的时候就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