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谷地,西平县。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气候凉爽,水草丰美,对于刚刚从酷热的中原来到这里的士兵来说很是舒适。这里的气温比中原要低上很多,周围良田万亩,牛羊成群,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自从朝廷下令之后,就从中原抽调了三万大军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然后再折向西平县。这一路上,地面就开始缓缓隆起,一路走来就越来越高。
到了西平县的时候,这里已经比中原高了两千多米。若是继续往西南,山势就会更高,出现头晕目眩,呼吸困难等症状。
当年大军开拓西域,征讨匈奴,为了保证河西走廊安全,设立西平县,在此驻守了五千大军。当时大军想要继续向西南,就出现了这种症状。
大军中生病者多达半数,于是只能撤回西平县。当地羌人皆言,此乃是山神的诅咒,山神不欢迎外来者。
自从大乾来到河湟谷地之后,当地的羌人和匈奴人就和大乾人有冲突。要知道当初的西平县就是大乾从这些部落中抢来的。
在大乾军队大量生病后,当地的羌人匈奴人立刻就开始对大乾发起进攻。只是让匈奴人和羌人没想到的是大乾军队的强悍,远超他们的想像。
即便是半数人生病,三万羌人和匈奴人的围攻,依旧没有攻破西平,反倒是自身在西平守军的反抗下死伤惨重,狼狈而退,然后又被大乾一千骑兵追击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后来战报传到神都洛阳之后,皇帝陛下特意下发诏令进行嘉奖,并且还告知了所谓山神的诅咒是什么。同时也给出了解决办法。
就是让军队中的士兵去山上适应,反应轻微的士兵减少活动,多休息,适应一段时间,反应剧烈的就扯下来救治。
同时派遣了大量随军大夫,就连王氏嫡系子弟都派遣了三人前去。
这些大夫和王氏子弟在研究当地饮食以及药材之后,开始帮助大乾驻军适应高原。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实验之后,大乾朝廷整理出来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快速适应高原反应的办法。
通过训练,在配合特殊的饮食,士兵们可以在一到三个月内完全适应高原反应。只不过因为当时朝廷忙着开拓西域,进军草原,西平县这里一直没有扩张。
在西平县建立之后,朝廷也会和愿意亲近的羌人、匈奴人进行交易,提供粮食、农具、陶器、布匹、盐、酒、茶、等物资,因此不少羌人部落和匈奴人部落和大乾交好。
甚至因为受到大乾的影响,归附大乾,这些部落也为西平驻军提供了牛羊和奶类等物资,双方交流还算融洽。
现在朝廷决定开拓河湟谷地,西平县作为河湟谷地中大乾最重要的据点于桥头堡,立刻就得到了大量资源倾斜。
原本只有五千的驻军,直接增派了三万,这三万大军在休息调整一段时间后,就会继续向西北进发。
河湟谷地土地虽然没有中原肥沃,但是有湟水有大河,水源充沛,便于耕种牧马,认真经营,养活两三百万人口不再话下。
朝廷三万大军进发,在调整了三个月之后,适应了高原环境,对河湟谷地开启了全面征服战争。虽然羌人、匈奴人占据地利,但是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匈奴人都有自己的部落,就连羌人自己也分了十几个部落。
这么多部落,又没有一个强势人物,根本不可能齐心合力。再加上朝廷为了征服河湟谷地也做了大量工作。那些和大乾亲近的部落朝廷给了好处,让他们归附,甚至一些部落还加入了大乾军队成为仆从军。
羌人、匈奴人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认同部落,因此他们并不在乎敌人是不是羌人。毕竟这些羌人部落之间也是各有龌龊,争夺草场水源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仇恨比和乾人之间更深。
有了羌人和匈奴人带路,大乾三万精锐在河湟谷地可以说是摧枯拉朽一般,从人口、训练、战马再到武器装备的全面超越,一盘散沙的羌人和匈奴人根本就不是对手。
若是这些羌人和匈奴人联合一致,再配合这里的地形,或许还有一拼之力。现在就只能被大乾军队包围绞杀。
大乾这一次出动乃是轻骑兵,配备镶铁皮甲、弩箭、长矛、横刀等装备,对阵的羌人和匈奴人大多是无甲和皮甲,铁甲寥寥无几。
面对大乾的轻骑兵,正面对阵打不过,想要逃跑也跑不了,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将河湟谷地全部扫平。接下来大军没有停下,继续向西北进发,将高原到敦煌这一部分也纳入掌控。
大乾将这一片区域掌控在手中,但是并没有准备大量驻军,这一片区域气候苦寒,并不适合耕种,朝廷将这里掌握是为了防止羌人、匈奴人从高原上从河湟谷地西南进入。
河湟谷地被占领之后,王信当即开始从金城郡修建通往河湟谷地的道路,同时从中原招募百姓移民。
中原之地人口繁茂,以前朝廷对每一户百姓分发土地,每一户三十亩,到了现在这项政策早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实际上朝廷已经在考虑取消分地这个政策,或者只是在刚刚征服的地方实行分地,或者移民分地。
中原一郡之地甚至就有百万人口,抵得上南方或者西北几个郡加起来还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