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自禁地左右扫了一圈,准备找找这弟弟……没找到。老朱也纳闷: “安王呢?” 朱榈咳嗽了一声:"楹弟今年才九岁呢。因为前几次听的时候他睡着了好几次,后来便没有叫他进来睡觉了。" 朱元璋也没有办法。 他毕竟不是什么魔鬼。 【品级低不影响洪武朝的考官出任,当时只考虑“品学声望”,寻找“经明公正之士”,花钱聘为考官。 所以像金幼孜、胡广的老师聂铉这样已经致仕的“前翰林院典籍”也可以当副考官。】朱棣悟了,缓缓道: "所以此胡广,便是彼胡广,更是彼胡靖啊。" 金幼孜: "……" 光大弟,愚兄尽力了。 【永乐2年开始,逐渐有阁臣化的倾向,解缙、黄淮、杨士奇、金幼孜都当过考官。但注意,朱棣时期的阁臣只是老板小秘,实权在夏原吉、蹇义等六部尚书手里。】 "解缙。"别说,老朱还知道这个人,他用过。老朱撇嘴, "又是江西人。嗯,江西解元。"说罢,又是撇嘴。 "虽是个有才学的,却恃才傲物,傲慢无礼。"朱棣回忆了一番: "他好像不在朝中?他哥哥解纶在。" 朱元璋:"啊,23年的时候我召见了他父亲解开,八十了,就让解缙给他回家养老去了。去年也召他们父子来京过,打算让这小子在家养性十年再用来着。" "哦……"朱棣陷入思考。 朱元璋补充道: "让他修 永乐大典、当小秘还不错啦,别的再看看。" 小秘金幼孜: "…… 他虽不喜这个称呼,如今,也只好委屈的接受了。 【后期就变得抓马了,阁老担当主考官的比例不断上升,形成了会试主考官为次辅的定例,次辅主持过了换三辅,以此类推。考生考试前已经知道主考是谁,于是对着人家的喜好来输出。 阁老对科举的掌控力度大大up,座师现象虽古已有之,但是因明清的座师影响力之大而出名的。各个阁老对一科主考官的职责是很看重的,可以招更多小弟呢!】 "好哇!"朱元璋大是生气,“咱就说,那考题都不是皇帝出了,能叫天子门生吗?果然,变成了阁老门生了吧!等那主考官三年换一次,是不是又要开始朋党党争啦?" 【但也有不想当的,比如叶向高,由于整个内阁只有他一个人干活,他觉得自己得处理票拟事物,哪能关到贡院里,国家不运行了吗? 摆宗大手一挥,爱卿别担心票拟不便,我许你去考试现场里批阅公文√】大家: "……" 又到了每天收获一个后代皇帝的小小震撼的时间。 真TM震撼呐! 【朱元璋选了刘三吾、白信蹈二人,是相信他们的品格。 由于白信蹈历史上无载具体的人物传记,只能从籍贯上看,他是个北人,而刘三吾是南人。他们一南一北,不存在营销号的全是南人的说法。】"这……"郁新, "感觉说句话前面都得带个籍贯。" 白信蹈,区区正八品而已。 【刘三吾,名如孙,号坦坦翁,1313年出生,一直流传着他因南北榜获罪至死的说法,很多人对此做过考证。 如钱谦益在《列朝诗选》里写道:刘三吾的《大明一统赋》称朱元璋为圣祖,此赋应写于建文年间。而周王朱楠的后代朱睦?的《春秋指疑序》里写,刘三吾曾为朱棣修《春秋大全》。 他认为刘三吾活到了永乐年间。 Up采信这个说法,钱谦益嘛,知名降清派,虽然水太凉、头皮痒这两个段子过于出名了,人人就记得他游泳健将、剃头达人(应该都是野史,不是真的),但他的学术水平还是可圈可点的,毕 竟是晚明文魁,东林党领袖之一。】 大家倒抽了一口冷气。 "东林党,前面已说过了,正是那喜欢清议的、文官系统发展出来的制度怪物!" 老朱恍然大悟: "好啊,这群家伙,一边指指点点救国救民,救到最后,降了是吧?身为领袖都投了,上行下效,那里头,只怕也没几个能坚守贞操了罢!" 【刘三吾是一个元朝遗民,啊,对,没看错,元·朝·遗·民。他祖父、父亲、两个兄长都出仕元朝。一个为了守卫元朝力战而死,一个面对红巾军的进攻,骂声不绝不屈而死。 6位至亲都死于镇压元末起义的战争里,因而他怀念元朝,咏叹:“兵后已非前殿阁,望中仍是旧江山"。 敬佩为元朝自杀殉国的余阙,哭悼元忠襄王。这位元朝将领是被红巾军的王士诚等人杀的。 刘三吾悲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