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那未来的朱棣了。 便是现在灵堂中的朱棣,也跟着着急,甚至都暗暗出了层薄汗。 哎呀,你们究竟怎么回事,怎么这点思想上的东西,就是意会不了呢?总不能这种事情还得我手把手地交给你们吧? 他又深深扼腕。 怪不得我之后就移情别恋了,你们实在太不汉之萧何了。若是姚广孝在………唉! 这时候,经过深思熟虑的朱楠突然跳了出来,指着朱权骂道:“要不是当时我被关了,我一定会站出来,摁住你的手,不叫你上这种奇怪的表!我看你就是心怀不轨,想让我哥的名声出现那重重的瑕疵!" "怪不得后世的人,都说,你想和我哥中分天下。现在,你说我哥‘汤武革命’,那未来,是不是就要跟着‘汤武革命’了?" 朱权:"???" 好大一口锅,砸得他头晕目眩,张口结舌。 "你,你这——”朱权气得脸色绯红,他也重重骂道,“你这哥宝男,在说什么呢!"【拒绝称帝的朱棣忙着封赏活着的小弟,祭祀死去的小弟。 与此同时,辽东的杨文又带兵攻打永平——第一次是建文元年9月,朱棣置之死地而后生,前往大宁招揽兵马的路上,顺便收拾掉的永平之战。 需要指出,有一说法称,朱允蚊因为杨文曾受朱棣节制,故意在前期排挤他,不用他。这是不准确的。 奉天靖难记等书对永平之战的描写,确实不含杨文,但是完整版的《燕王令旨·为报父雠事》,朱棣自己提到杨文也参与了进攻。 PS:这个原汁原味版本的朱棣讲话和up之前概括总结的版本又略略有些不同。】 大家震惊了: "本来以为奉天靖难记里的长篇大论,已经是老四一字一句发自肺腑之语了,原来竟还是被修饰过的?那也不知,老四的原话,是多么叫人大开眼界。" 只有朱棣在抗议:“果然是文人曲笔,我就说这奉天靖难记的作者立场可疑!” 【里面有一条非常优美动人的燕王逻辑,特别的好笑。 朱棣说:齐泰等人出公告让天下军民骂“燕贼父子”,朱元璋,我爹,你骂“燕贼父子”,是骂我爹(重重)和我 是贼吗? 太大逆不道了吧!奸臣齐尚书(对,他甚至还称官职)如此无礼,该当何罪? Wts,天下人应该都知道这个贼父子指的朱棣你和三个儿子,这优美动人的逻辑瞬间把亲爹拉下水。 牛掰格拉斯。】 老朱:"……" 朱棣: 郁新: "啥?燕王你的角度是不是太刁钻了。" 朱榈在旁边煽风点火: “老四,后辈还说嘉靖抠字眼大礼议,我看老四你区区牛刀小试,便也能叫你后代的嘉靖大开眼界了。不愧是一脉相承的祖孙呐。" 朱横: "唔唔唔唔唔唔。" 朱权在旁边替他嘴巴被封住的二哥解释: "二哥说, ‘这叫效祖之风。''" 老朱心中的怒火已经酝酿得差不多了,此时重重冷哼: “我看那些文人,是把你那茶言茶语给修饰了不少,否则,还有我们大开眼界的地方!" 【杨文,明史并未为其列传,但实录里记载的与他有关的几件事,都还挺有意思。 他是安徽含山人,大约出生于1350年,建文3年约50+,死于永乐4年。 朱元璋公元1352年参与了红巾军起义,杨文的父亲杨兴在1355年就跟着朱元璋干了,官至管军总管。 这是一个草创时期,介乎于万户和元帅之间的官职,是彼时红巾军自己发明的。朱元璋自己凭借诱降张寨的大功劳,当过管军总管。 像汤和、邓愈一类耳熟能详的明初将领,也都有这个履历,所以杨兴其实位置蛮高了。可惜,1363年,杨兴在鄱阳湖大战里阵亡,没能看到明朝建立。】 “哎呀!"老朱听到自己的战绩就开心了, “那可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啦,我和天德一起,带了24人去定远。走到一半,我病啦,又回来。结果路上听到有人提到张家堡有一支孤军乏粮,想投降,却犹豫不决。滁阳王(郭子兴)想找人招降,却找不到人,我就撑着病体,自告奋勇!” 在场的所有人都对这故事耳熟能详,但都装作第一回听的样子,捧场到: “那陛下带了多少人去?" 朱元璋抚须笑道:“ 我啊,只带了2个骑兵,9个步兵,就12个人呢!” 大家虚假的鼓掌:“12个人都能招降一个据地势之利的山寨吗?陛下如何妙计?” 朱元璋: “我骗那主帅,有敌人即将攻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