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晚,从大牢内走出一留着山羊胡的花甲老人,边走边怒骂着。
“狗屁倒灶的熊崽子,死活就是不肯为杨稿保奏,老夫的侄子就这么白死不成?”
“他娘的熊廷弼,真是气煞老夫,去御史冯三元家里,老夫明日定参这狗熊一本。”
“老爷您上马车。”
次日,用过午膳的朱由校正饶有兴致的看着宣纸上的一个名字:“方正化。”
“伴伴,朕让你接触此人已有月余了吧,可信可用么?”
如此武功高强的人只凭史书上的话,就轻易放在身边,朱由校只怕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回皇爷,李正化此人确不属于魏、王二人手下党羽,皇爷更担心的是否与朝中某位大臣有关也已调查清楚。”
李进贤取出一本装订好的册子,呈给朱由校,朱由校接过发现竟有二三十页,点头后翻开了扉页。
“皇爷看首末两页即可,中间是此人十几年能查到的大小琐事,确无朝中人干预。”
“李正化,本姓方,山东历城人,父母早亡,万历四十一年(1603)生,与兄长方正成拜泰山脚一老道为师。
……
万历四十六年(1618),有贼屠村,老道与兄弟二人杀贼几十,老道与正成力竭而死,正化自此流离失所。
……
万历四十八年三月,被同乡骗入宫中成为阉人,郁郁不得志。
御马监一喂马宦官尔。”
“哦,与你同岁?”朱由校看完暗道这李进贤办事还真没看错人。
“皇爷,此人确实与小的同岁,近些日子小的已经同他见过了,要唤他过来见您么?”
“不急,午朝后再说。”
“爷,昨日杨稿叔父杨渊在多家奔走,此刻都在午朝等着您呢。”
“哼,朕派去辽东的太监怕是都到了,他们现在才来。”
文华殿。
给事中姚宗文率先请奏:“陛下,熊廷弼在八月蒲河(沈阳附近)一战致使我大明军士伤亡七千多人,着实该押解回京。”
“还请陛下撤回此人,辽土渐失,长此以往辽东不保,则京师危矣。”
“辽东确实不可失。”
见朱由校点头,御史冯三元连忙取出奏折呈上:“臣有本奏熊廷弼八事无谋,三事欺瞒圣上。”
“哦?”
朱由校粗略的看了看冯三元的折子,当真写的文采飞扬,更是将熊廷弼在辽东贬的一文不值。
“二位爱卿真是我大明之幸啊。”
朱由校说完后,坐在主座上开始听更多的人参与议论。
这些文人当真个个口诛笔伐,寥寥几句竟让朱由校有种错觉熊廷弼真的一点也不能用。
“陛下,辽东刚安定,万不可轻易撤回熊廷弼啊。”杨涟生怕皇帝一冲动,直接同意了几人的要求。
“杨卿放心,朕不仅不会撤,朕还要重用熊廷弼!”
“陛下,万不可听信谗言,让辽东毁于此人啊。”最开始跪在地上的姚宗文竟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好一个为国为民的良臣。
“魏大伴,你就讲给姚大人听听。”朱由校后靠在椅背上,冷眼看向众人。
“万历四十三年,姚大人写信与熊经略,求后者为自己求得一官,后者拒。
四十七年,姚大人复职吏科,受命到辽东检阅兵马。
姚大人与熊经略在辽东矛盾大小五十七件事,还用咋家一一重复么?”
“陛……陛下,臣所奏绝无私心,皆是为我大明考虑啊。”
“好一个绝无私心,建奴攻我蒲河,大明将士死七百,在你嘴里怎么成了七千了?
尔等怎么不提贺世贤等人亦有杀敌,怎么不提辽人之心被其收复许多。”
朱由校站起身,指着姚宗文就是大骂,骂完看向弯着腰的魏忠贤。
“大伴可还有话要说?”
“回皇爷,姚宗文欺君罔上,当即刻压入大牢,择日问斩。”
“准了!”
“陛下饶命啊陛下!”姚宗文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成了皇帝第一个开刀的,弹劾皇帝的那么多,怎么也轮不到他啊。
“陛下三思,姚大人……”
冯三元话还没说完直接被魏忠贤打断:“回陛下,这姚宗文必有党羽,奴婢定当彻查。”
“准。”
冯三元一连退出几步,拉开了与姚宗文的距离,口鼻观心。
“陛下,臣与熊廷弼并无瓜葛,但熊出关一年有余,诸事不成,寸土未收是不争的事实啊。”又有御史站出。
冯三元看有人出头,也再次行礼开口:“陛下,熊廷弼三大事欺瞒圣上,理应压入大牢。”
“请陛下撤职熊廷弼,再派良将。”
“说完了么?朕的传令太监此时已经到了辽东了。”
朱由校平静的看向殿中个个一脸惊愕的大臣。
京师东北七百里,沈阳城内。
“大夫,这小兔崽子还有救吗?”
“回经略,此子只是久不进食饿的了,喂些流食慢慢恢复即可。”
“那就好。”
熊廷弼看向躺在床上的狗娃儿,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