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村不算大,大致集中在三个区域聚集,本村人称前村,后村和新屋。
前村,后村很好理解,新屋也不是指房子很新,是几十年前,几个人的祖上逃洪水来了这里,找了前村和后村之间的一块沙地起了房子算做自己的新家,于是村里人便就新屋的喊着。
张大婶子家就是其中一户,他们祖上没来这里前,家里也就做些小生意,虽然算是外来户,但是生意人到了哪里都有自己的那一套,家里好起来,也不过是七八年的事情。
一上午芸娘就在院子里大家的闲话中厮混,听了一耳朵的八卦,才心满意足的走开。
不到午时,李三郎就一手掌着车,一手牵着三头羊,溜溜达达的就进了院子。
“可算是回来了,怎么这么老会儿”李老太问。
李老汉连忙上去牵过大白的男朋友,稀罕个不停。
“嗨,幸好我一早就去了磨坊,叫人给我磨米浆,我这边摊上东西卖完了就去磨坊拿,又去找了耿老头买羊,回来路上也不敢赶车,还得拉着羊,就这么溜达着回来了。”
李三郎说着,就把车上的米浆搬去了厨房,芸娘用勺子搅了搅才说:“挺好的,磨的很细,羊买多少钱?”
“那头公羊正是壮年时候,卖得贵,我跟他讨价还价了一番,花了六两银子,另外两头小羊一起要了七两银子。”
芸娘点点头,倒也不算贵,是自己能接受的范围。
歇完午觉,芸娘便抓了李三郎做壮丁,跟自己一起做米面,虽然说一共也就一木桶的米浆,可是这玩意儿一次只需要一勺,再说了,蒸盘没有做出来,只能用家里的盘子蒸,这得蒸多少次啊,一个人指不定忙活到啥时候呢,自己还是希望尽快做出来了,好把建作坊的事情提上日程。
“三哥,你帮我在院子里搭上几条竹篙,细一些就行,多搭几条,一会儿有用呢”
“好”李三郎不问为什么,芸娘交代了自然有用,好在李家院子里有树,每条伸出去的枝丫都能做支架,又有原本晾衣服的竹篙还在,如此,再搭出几条来,倒也简单。
李三郎去了西厢房后面的柴房,翻翻捡捡的,拿出来五根细长笔直的竹竿,这都是家里砍回来编筐编篮子用的。这会儿正好用来搭架子。
芸娘去柴房抱了几捆木柴,就引火烧开水,这会儿功夫,李三郎的架子也都搭起来了,他还细心的搓了帕子,仔细的擦了擦每一根竹竿,最后才悠闲的拍拍手,望着院子里的架子,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满意不已。
“妹妹,你来看看,这样行吗?”
芸娘锅里烧着水,从灶下探出头来看了看院子里的架子。“对,没错,就是这样,你再把竹子都擦一擦,咱们一会儿要晾东西,还是吃食,可得仔细啦”芸娘说。
“哈哈哈哈,我已经擦好啦,怎么样聪明吧”
芸娘敷衍的说“聪明聪明......”
水开后,芸娘在盘底抹上熟油,淡淡的涂上一些,防止沾上就行。
到这里都是跟凉皮同样的步骤,李三郎都看明白了:“这个跟凉皮一样吧?”
“不错,一个是面粉,一个是米粉,还是有区别的。”
说话间,不过几息之前,芸娘便揭开锅,放下另外一盘继续蒸,又从一旁提前准备的井水里,洗了手,快速的从刚取出的盘子里,沿着碗沿轻轻的掀起来一片面,白嫩软弹。
“就是这样,跟凉皮是一样,不过米面要拿出去,晾在竹竿上晒到半干,再收回来切面。”
“我懂了,锅里这个我来吧,你来蒸。”
于是,李三郎照着刚才芸娘的样子,先在井水里过了双手,防止烫手,便快速的取出一张完整的面皮,米面要比小麦粉做出来的面粘很多,所以每隔两张,芸娘就要擦油。
兄妹俩你蒸我晒的,一桶米浆不到两个时辰便都蒸了出来。
芸娘也随后查看晾晒的状态,最开始晒的一整个竹竿已经快要干了,夏天的太阳就是烈啊。
“快点儿的,三哥,这一溜咱赶紧收进去,再晚点就难切了。”
芸娘一边切,一边让李三郎再去收一竹竿的进来,就这样,你收我切,切完了三个竹竿的面条。
“其他的还有些湿,等会儿吧”
芸娘把切好的面都摊在簸箕上,装了五个簸箕,又一个个的端去廊下继续晒干。
汪婶子几人早看得好奇不已,见芸娘的脚步总算是慢下来了,才敢问:“芸娘做的这是什么?像是面条?”
芸娘回身一笑:“汪婶子真聪明,就是面条呢”
“噢哟,这是什么面条,我看你又是晒又是切的,怎么还要晒啊?”
芸娘知道她没有打探的意思,大概就是纯好奇吧,便回答汪婶子:“是的,晒干了收起来,农忙的时候想吃了就能煮。”
韩婶子有些羡慕的说:“这个好,这个太方便了,能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