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摸了摸鼻,嘟囔道:“去就是了,那么凶干嘛。”早上还对人笑得如春花般烂漫,出了个门就对人横眉竖眼。
沈逸出了门,欣姐儿走到沈家灶房看了一圈,叫来佑哥儿,让他到村口马车上把喝茶的糖罐拿来,这才又转身进了灶房。
面,涵姐儿她们之前已经和好,她将面擀好切条,又把新摘的黄瓜切成薄片,均匀的撒上盐拌了拌,放在一边腌制。
再将涵姐儿、玥姐儿择的韭菜洗净切成段,准备待会问沈逸要几个鸡蛋。
随后又走到院里的小菜地上割了一大把小葱,洗净切段,最后才切了要调味去腥的葱姜蒜。
沈逸把猪里脊肉提回家,就极为自觉地留下帮忙烧火。
猪肉切片,匆匆过了遍水,加了些白酒葱姜蒜腌制了几分钟,便倒上了调好的面糊抓匀,再倒了一勺油锁住水分。
欣姐儿边忙着手上的活,边指挥着沈逸下面,等面好了,捞到盛了凉井水的盆中冷一冷,提升面条的口感。
农家真材实料养的猪,肉腥味不重,又加上时间和材料有限,她便做了个简化版的锅包肉。
待裹了面糊的肉片炸好捞出后,佑哥儿也抱着糖罐来了灶房。
糖一勺,醋一勺,酱油一勺,盐一小把,搅匀。
小葱先下锅翻炒,再倒入炸好的肉翻炒,随即便倒入调好的糖醋汁。
闻着锅中飘出的香味,沈逸不禁咽了咽口水,他们家从来没这样吃过。
主菜做好,剩下的也就简单了,欣姐儿让佑哥儿清洗了黄瓜中的盐,倒上料,热油一浇,搅拌均匀便端上了桌。
黄瓜好了,她手中翻炒的韭菜鸡蛋也好了,佑哥儿放好黄瓜又端了韭菜鸡蛋上桌。
刚回家的方氏立在灶房门口,看着欣姐儿熬着葱油料汁,沈逸把盆里的面条分拨在面碗中,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两人合作的好不默契。
脑中骤然蹦出“小夫妻”三字,她的唇角不自觉的上扬开来,笑道:“快好了吗?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欣姐儿转脸看向来人,笑着接了话:“马上了,您把面都端出去吧,等会浇头好了我直接拿出去。”
母子端着面碗出来,方氏打趣道:“不是说君子远庖厨吗?”平日里让帮忙看个火都是能躲则躲,就怕熏得身上一股子烟油味。
“她又没杀生。”
“哦,原来是这样呀,我还以为是见着人家姑娘漂亮,心生爱慕了呢。”
沈逸耳尖泛红,一路红到了脖子根,“娘,你别瞎说,儿子现在只想好好读书,早日考取功名。”
方氏瞥了他一眼,笑道:“也是,我瞧着人家可没什么心思,就你剃头担子一头热。”
“哎,可惜了。人漂亮聪慧又能干,家世也好,以后也不知是谁家能娶上这么好的儿媳妇。”
沈逸郁闷道:“娘!”
“好,我不说。”
见到一桌子的菜,梁二胃口大开,便把上午的不愉快抛到了九霄云外。
沈茂林尝了一口面条,朝方氏道:“面条不错,手艺进步了。”
方氏一愣,笑道:“今天可不是我做的饭,这一桌子可都是欣姐儿做的。”
说着她就夹起一块锅包肉放到沈茂林的碗中,“这个也好吃,你尝尝。”
闻言,梁二哈哈笑道:“我说怎么那么合我口味呢?原来是我闺女做的呀。”
沈茂林尝了一口锅包肉,笑道:“梁兄教女有方。”
随即又对着欣姐儿道:“的确很好吃。”
“谢谢。”
欣姐儿拌了拌面条,想着上午梁二他们迟迟不回,应该是去田地里找何家兄弟了。
她垂着眉眼,问道:“何妞妞的事何家兄弟怎么说?”
“我已经嘱咐过他们不可再让外人知道妞妞的事了,都是自家人,他们也会把这事烂在肚子里的。”
“大人的事我不想再多管,但孩子的事我不能不管。想必村里像妞妞这样的小姑娘也不少,大人们都忙着田地里的事,孩子每日在村中游愰出个意外也没人知道。”
“所以我想在村里建一所女学,收三到十五岁的孩子。”欣姐儿抬起头,目光坚定,“免费教她们读书识字,包她们一日三餐。”
沈茂林的目光在她身上俊巡着,淡淡道:“可以。”想法不切实际,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农家又不比城里,一年到头都是活计,家里少一个人干活,就少一份收获。
但三四岁的孩子,大家肯定还是会愿意送过去的。
送了女孩,不免就想送男孩,想到自己大儿子也是五岁的时候掏马蜂窝摔坏了脑子,沈茂林不由问道:“怎么只收女孩,不收男孩?若是收男孩,梁家在村中的声望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这世道,对男子已经够优待了,不管是朝廷,家族,父母,男孩都排在女子之前,可为农,可学匠,可从商,可考学,只要有手有脚不懒惰,他们到处是出路,肯定饿不死。
可女孩呢,有的只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辈子都依靠着男人过活,无路可走。”
她顿了顿道:“身为女子,我只想力所能及的帮帮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