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弗吉尼亚州,CIA的兰利总部。
发展至今,兰利的规模扩大了近十倍,除了具有极高辨识度的总部大楼外,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区域内,还有大.大小小几十栋房屋。很多都是后来修建的,都有具体的用途,而且大部分都不对外开放。至于这些房屋里藏着什么秘密,别说是外面的人,即便是CIA内部的人员也说不清楚。
在某种意义上,CIA是当代情报机构的典范与集大成者,只是到现在,更是尾大不掉的反面教材。
毫无疑问,CIA是当今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情报机构,只是在册的工作人员就超过了二十万人,公开的情报站与秘密的谍报中心遍布全球上百个国家,经营着数千座安全屋,此外还有上百家皮包公司,以及数十家有关联的私人安保公司。把包括在其他国家发展的情报人员在内的关联人员都算上,直接与间接为CIA效劳的人员至少有二十万,而且这还没算上经常跟CIA合作的特种部队。
如此庞大的规模让CIA成了一头由利益驱使的怪兽。
虽然每一位白宫的主人都想控制CIA,在宣誓任职之前就需要选好代言人,通过安排局长来控制这头怪兽。如果说,在冷战期间,因为大局的关系,这个办法勉强还可行,而且那个时代的政治家也才华横溢,安排的代言人不会差到哪里去。那么在冷战结束之后,到了后冷战时期,有抱负的政治家黯然退场,登台的全都是小丑一般的政客,围绕在政客身边的也是那些擅长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就算由总统安排的亲信担任CIA的局长,也会因为能力有限而难以控制CIA。
何况,情报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外行一般只能看热闹,即便身居高位都未必能够掌控全局。
简单的说,CIA的实权其实是掌握在几个副局长的手里。
这里的“副局长”并不是指某个,或者某几个特定的人,而是一个特定的人群,即不管是谁,只要当上了CIA的副局长,就属于这个特定人群。很明显,这也是利益集团最典型的模式。哪怕白宫早就认识到了CIA的弊端,而且有总统做过尝试,试图通过更换副局长的方式来瓦解利益集团,进而让CIA完全听从白宫使唤。只可惜,所有的尝试都以失败收场。只要情报工作依然需要由专业人士操办,外行没办法插手干预,就需要专门负责各种事务的副局长,利益集团就必然存在。至于让外行来担任副局长,不但会遭到排挤,多半还会因为丑闻而引咎辞职。
在“副局长”之下就是各个行动单位,说得通俗点也就是项目组。
其实,CIA的所有情报工作都是以“项目”的方式推进,而且按“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管理。任何一个情报项目都有一个总的负责人,下面通常还有几个分管负责人,再往下
才去具体操办人员。如果项目的规模很大,比如说当初在全球搜捕追杀发动“911”恐怖袭击的罪魁祸首,CIA动员了大量资源,那么在总负责人这个层级,还有几个分管负责人,让整个管理阶层更加的扁平化。
克劳伍德就是项目总负责人,只不过他管理的项目不算突出,而且在最开始还是由盟国情报机构牵头,CIA只负责提供协助。也正是如此,有点能力的情报官员,通常都不会在这种合作项目上面花功夫。说得直接点,这种合作项目搞砸了,肯定要承担相应责任,甚至成为职业生涯当中的污点。问题是,就算搞好了,也是牵头单位的功劳,协助单位通常都不会受到重视。很明显,精明的情报官员都不会去接手这种吃苦不讨好的事情,往往都是丢给那些在系统内吃不开,或者说不受待见,按照正常的渠道难有出头之日,手里没有项目可做的情报官员。
显然,克劳伍德就是一个不受待见的情报官员。
不是他的能力不行,也不是不会处事,而是在CIA没有靠山,或者说不像其他情报官员那样,跟CIA高层有广泛的利益瓜葛。真要说的话,克劳伍德算是CIA的一股清流,至少没有因为金钱而丧失原则。
至于能力,肯定在很多同级别的情报官员之上。
正是如此,在几个月前接下这个项目之后,克劳伍德就清楚的意识到,这是一个获得重用的机会。
发起调查的是MI5,英国的情报机构。CIA参与调查的原因,除了英国是盟国,还跟在英国遇害的伦敦情报站的负责人有关。事实上,MI5最初也就是以克林斯遇害找到CIA,请求CIA提供协助与支持。在当时,兰利这边还没有引起重视,认为这只是一起刑事案件,而且MI5提出协助调查的请求,其实是在为自己寻找开脱理由。只要找到了凶手,确认是刑事案件,CIA就没有理由为难MI5,华盛顿更不能因为普通的刑事案去刁难伦敦当局,进而让伦敦当局难堪。
为此,也才把协助工作交给克劳伍德。
到了伦敦,见到了MI5的负责人,克劳伍德的猜测得到证实,克林斯遇害并不是简单的刑事案件。
此后的几个月,克劳伍德一直在调查戈武,而他查到的线索越多,越发证明戈武的来头非同小可。在他查到戈武与“德国事件”,以及“圣城袭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