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极限营救> 第29章 遭到利用(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章 遭到利用(二)(2 / 3)

没有对英国构成威胁,那还需要害怕什么呢?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美苏冷战时期,不管对抗有多么激烈,结果都能够预见。凭借更加强大的综合实力与不可比拟的战略优势,除非爆发全面核战争,那么不管是用五十年,还是一百年,由美国率领的北约集团肯定能取胜。这个预期的结果其实是包括英国在内的,众多西欧国家搭上美国战车的关键因素。

由此可见,在美苏冷战当中,跟

美国结盟其实是英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唯一选择,也是在进行多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做出的最终选择。比如说,在二战结束之后,伦敦当局就试图依靠战胜国的身份成为世界的第三极,以此为目标组建了英联邦,试图把众多说英语的前殖民地国家组织起来,成为跟美国与苏联对抗的资本。伦敦当局还打算笼络同样是老牌殖民帝国的法国,妄图维护在殖民地的霸权,构成排他的势力范围,由此引发了以争夺运河主权为目的的苏伊士战争。事实上,为了在美苏争霸当中获得独立的发言权,充当第三极,伦敦当局甚至秘密“援助”过苏联。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向苏联提供核技术。虽然不是伦敦当局的官方行为,而是几名科学家与政治家私下搞的事情,但是也能够说明,在二战结束之后的那几年,英国上下没有放弃“大国”的梦想,即便是普通的英国人都幻想着,能够重新成为日不落帝国。

也就是在这些尝试遭受惨败之后,伦敦当局才接受现实,成为美国的忠实盟友。

可是在新一轮全球对抗当中,美国还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吗?

显然,就算答案不是否定的,也是未知的。

北约集团能够打赢能占,靠的是综合实力。虽然“综合实力”由众多要素构成,包括了经济、军事与科技等硬实力,也包括外交、文化与舆论等软实力,但是“综合实力”的基础其实是社会生产力,而决定与影响生产力的不但有科技,还包括资源与人口等因素,以及社会的组织结构。很明显,在新的对手面前,以美国为首的欧美集团并没有绝对优势,即便把日本、韩国等盟国加上也是如此,最多算得上各有长短。这也意味着,美国未必能够在新的全球对抗当中取胜。

站在英国的立场上,继续追随美国就不再是唯一的选项。

也就是存在如此巨大的不确定性,才会出现另外的声音,像格雷厄姆这样的“异见者”也才能够获得重用。

当然,格雷厄姆并不是主张解除跟美国的同盟关系,只是强调英国需要独立自主的国防战略。按照格雷厄姆的观点,跟美国结盟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打造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也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两者不冲突,也没有矛盾。换句话来说,可以在保持现有同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提升与调整军事力量来获取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进而在战略层面获得更大的灵活性。

正是如此,在对伊朗发起军事行动这件事情上,格雷厄姆一直持反对意见。

用他的话来说,打击伊朗不会给英国带来任何好处,即便打赢了,也轮不到英国去收割战争红利。

其实,早在几个月之前,格雷厄姆就反对把“伊丽莎白女王”号派去阿拉伯海。

按照最初做的安排,“伊丽莎白女王”号在这个部署周期将先去加勒比海,跟美国海军进行联合训

练,并且参与美军的对抗演戏,然后南下前往福克兰群岛宣誓主权,为当地驻军送去一批给养物资,再经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北上前往迪戈加西亚,在进行短暂休整之后前往澳大利亚,在东南印度洋跟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海军进行联合训练,再经过阿拉伯海与红海返回地中海,在直布罗陀稍作停留之后,前往北大西洋与法国舰队进行联合训练,最后才返回朴茨茅斯。整个部署周期长达五个月,这将创造“伊丽莎白女王”号在服役之后的最长部署时间纪录。

可惜的是,这份部署计划没得到执行。

在战斗群出航之后,唐宁街十号直接下达命令,让战斗群的指挥官按照重新下达的计划执行部署任务。也正是如此,战斗群没去加勒比海,在离开比斯开湾之后转向南下,经地中海与红海,在出航之后的第十天到达阿拉伯海。此后一直在阿拉伯海活动,名义上是在保护从附近经过的货轮,以及跟美国海军第六舰队“斯坦尼斯”号战斗群进行联合演习,实际上是在等待机会。

由此可见,早在几个月之前,伦敦当局就策划了对付伊朗的阴谋,而且格雷厄姆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

即便到了现在,格雷厄姆也是最主要的反对者。

按照雪莉所说,之前的三次内阁决策会议,都因为缺少舰队司令部的支持,军事行动方案才没有获得通过。格雷厄姆不止是反对发起军事行动,还影响了其他人,甚至游说了下议院的议员。即便在内阁决策会议上获得了通过,没有下议院支持,首相同样无权下令对伊朗发起军事打击。

显然,斯特劳斯来朴茨茅斯,其实是要亲自给格雷厄姆下达最后通牒。

如果格雷厄姆识趣,那么一切都好说,毕竟在战前更换舰队司令官肯定会对军心与士气产生影响。要是格雷厄姆不识趣,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