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别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之内,准确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一直是欧美国家当中,在美国之外唯一能建造大型航母的国家。这个纪录还要保持好几年,等到代号“PANG”的大型航母建成,才会被法国打破。只不过,就拿建造战舰的能力来说,英国依然是欧美国家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英国能拿得出手的,只有皇家海军的战舰。
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大型航母不需要多说,哪怕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在服役期间的表现也不算突出,可是到目前为止,都是北约集团当中仅次于“福特”级超级航母的强大存在。说起来,在由出动效率决定的打击行动当中,“伊丽莎白女王”级与F—35B的组合超过了使用弹射器的“尼米兹”级超级航母。按照英国皇家海军公布的测试数据,“伊丽莎白女王”级能在持续七天的对地打击行动中,日均出动舰载机一百二十架次,而且在前面三天,日出动量能达到一百六十架次,其中的三分之二由F—35B完成,日均弹药投送能力超过五百吨。
这个打击能力,即便跟“福特”级相比也不遑多让。
受到蒸汽弹射器的限制,“尼米兹”级就算排水量更大,搭载的舰载机也更多,出动能力都比不上“伊丽莎白女王”级。按美军做的测试,“尼米兹”级在七天的打击行动中,日均出动舰载机不会超过八十架次。如果执行高强度打击任务,因为弹射器需要维护,作战时间通常不超过四天。要说跟“伊丽莎白女王”级相比有什么优势,也就是有弹射器,能搭载与运作舰载预警机。
必须得说,在排除了那些因为采用新技术导致的小毛病之外,“伊丽莎白女王”级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大型航母。也正是如此,印度海军才打起了“威尔士亲王”号的主意。虽然到最后没有谈成,主要是双方的心理价位相差太悬殊,根本就没办法谈,但是印度海军的下一代国产航母就是以“伊丽莎白女王”级为蓝本,只是按照自身的需求做了修改,比如要求配备电磁弹射器。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伊丽莎白女王”级确实有其可取之处。
不过,值得称道的,不止是大型航母。
其实,在英国出口的战舰中,最受关注的不是航母,而是小得多的护卫舰。
没错,就是26型“城市”级护卫舰。
迄今为止,在欧美国家出口的护卫舰当中,26型卖得最好。
只是,采购26型护卫舰的都是“英联邦”成员国,即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加拿大。
正是如此,就算26型卖掉了几十艘,合同价格也十分惊人,却未必反映出这种战舰的真实价值。
在很大程度上,26型在国际军火市场取得的成功,都可以看成是商业互吹的结果。
毕竟购买26型护卫舰
的国家基本都偏安一隅,不但没有面对迫切的现实威胁,就连挑战都少之又少。对这些国家来说,采购军火的主要价值,根本就不是加强国防建设,也不是为了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是要想办法用掉纳税人的钱,或者说采用这种方式让公民心甘情愿的交税。
单纯就战斗力来说,英国皇家海军自用的26型护卫舰还不算差,至少该有的作战能力一样不少。不管怎么说,英国皇家海军是全球部署,更加需要跟随美国海军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因此对战舰的战斗力有很高的要求。更何况,护卫舰是舰队里的多面手,用途也非常广泛。自然得面面俱到。出口的26型按照用户提出的要求做了改进,战术性能指标根本就不堪入目。更重要的是,26型卖得并不便宜。加拿大采购的那几艘,不计算武器的单价建造费用都超过了二十亿美元,而澳大利亚要求本国的造船厂参与建造工作,签署的合同价格更加离谱。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6型护卫舰是徒有其表。
还能够卖掉那么多,一是在欧美阵营里面确实缺少第二选择,二是英国的军火企业愿意提供更多服务。比如说,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具体要求搭配武器与子系统,从而更有效的完成客户的任务。相对的,其他欧美国家出口的战舰,不但基础技术差得多,在服务方面也比不上英国。
不过,26型的畅销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是依靠英国传统霸权地位,毕竟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即便早就获得了独立,也跟原来的宗主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至于其他战舰,根本就不值一提。
比如潜艇,自从把几艘“支持者”级当二手货贱卖给加拿大之后,英国已经几十年没有出口过潜艇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在处理掉那几艘在冷战期间建造的“支持者”级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就再也没有设计与建造过常规潜艇,只保留了核潜艇,而核潜艇通常都不在军售目录之内。
就前面提到的,英国在军火领域所面对的问题,其实都跟高度依赖美国的国防安全战略有关。就算英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军火企业BAE公司,还有包括JSA—39战斗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拳头产品,也不等于是军火出口大国。事实上,英国在国际军火市场占有的份额一直在缩水,早就掉出了第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