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家金融数据中心,也就是常说的慕尼黑金融与证券数据中心在郊外,靠近北阿尔卑斯自然森林公园。建在山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台地上,北面就是繁荣的市区,而南边是茂密的森林。
翻过山脊之后,山梁的另外一边是一道高度超过百米的悬崖,下方是一条东西走向,由河流冲刷形成的V字形山谷。
在山谷里,还有一条水流充沛的瀑布。
用来存放超级计算机的主体建筑物机设在地下,以便利用地下水进行冷却,降低散热的能耗。事实上,利用的就是形成瀑布的地下河。通过甬道取来的河水,经过铺设在机房外面的数百根管道,带走超级计算机运行时散发的热量,然后流会地下河,跟河水混合之后从峡谷里面的瀑布流出。
地下河的水温常年都在五摄氏度左右,即便在炎热的夏季都不会超过十摄氏度。
用河水给机房散热降温,每年能节约数十万欧元的电费,而且不会发生因为断电而无法散热,导致计算机宕机或者是设备烧毁的事故。只要地下河没有干涸,哪怕机房的强制散热系统停止工作,计算机也能够以百分之三十的效率运行,完成基本的数据处理工作。也正是如此,数据中心不会因为维护设备而关闭。即便是进行日常维护,也总会有一部分计算机在运行。
关键就是,这里是金融数据中心,不承担超算任务。三台超级计算机都是为金融数据的储存系统服务,采用交替工作的方式,只需一台超级计算机正常运行,就能完成数据的存储操作。
在任何情况下,数据中心都能够处理与储存获取的金融数据。
远离市区,空气当中的粉尘更少,能降低日常维护难度,或者是延长维护周期,减少维护时间与花费,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事实上,各国的大型数据中心,很多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而不是闹市。
因为机房设在地下,所以地面只有一栋三层高,占地面积不到两千平方米的办公楼,以及围绕办公楼修建的停车场。
即便是在白天,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一百人。
通过高速数据网络,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远程进行,不需要派人到现场来。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只是管理与维护超级计算机,以及用来储存金融数据的硬件设备,以及负责数据中心的安全,不参与数据处理工作。事实上,除少数管理人员之外,大部分工作人员压根就不知道储存在此的是什么数据。因为储存的数据太过繁杂,所以就算是管理人员,也未必说得清楚。
任何时候,数据中心都有两个班组的安保人员,一个在外围进行巡查,一个重点负责内部的安保工作。
因为数据中心的安保系统跟慕尼黑警察局联网,有任何异常都会发出警报,而且进出数据中心的道路只有一条,还是蜿蜒的山路,
所以安保工作的压力不是很大,一个班组只有十二名安保人员。夜班的安保人员还要减半,主要是夜间通常没有工作人员出入,少了安全检查的环节。
当然,主要还是储存在此的都是加密数据,没有掌握正确的解密方法,那就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解密方法不是掌握在某个人的手里,而是一套由超级计算机运行的解密程序。至于搞破坏,那就更加没有意义了,毕竟重要的数据信息,至少都会同步储存在两处地点。
这等于说,在夜间对周边的监控力度会大幅度减弱。
其实,就算在白天,安保监控力度也不会强到哪去。
主要就是,通往自然森林公园的也是这条道路,进出森林公园的车辆肯定要从数据中心外面通过。
此外,这还是一条跨国公路。
北阿尔卑斯自然森林公园是德国与奥地利联合开发的自然保护区,横跨边境线,占地面积超过了一万平方千米,总共有三条跨国公路,其中的一条就从数据中心这边经过。沿公路向南大约一百公里,就到了德国与奥地利边境。因为都是欧盟成员国,德国与奥地利还是德意志国家,所以边境没设防,两国公民可以随意的往来。即便要长期居住,也只需要到所在地警察局报备。
关键还有,这地方其实是慕尼黑,甚至大多数德国人的避暑圣地。
往南就是山区,海拔高度迅速攀升到了两千米以上,即便是在最热的八月,山区里的昼间最高气温也不超过三十摄氏度,而且通常在二十五摄氏度以内,到了夜间甚至会降低到十五摄氏度以下。虽然自然森林公园受法律保护,没有在里面开发商业地产,但是不限制游客露营,而且在公园里面,也确实有很多露营的营地。每年的夏季,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来此避暑。
必须承认,自然森林公园的环境确实很好。现在是十一月底,夜间不止是凉爽,而是彻骨的寒冷。
当然,这么说有点夸张,即便在凌晨,气温也没有降到冰点以下。主要是赵诗棋与陈伊万是从法兰克福过来的,昼间气温接近二十摄氏度,两人穿得很单薄,而且在进山之前没做准备。陈伊万还稍微好一点,穿的是一件带帽子的长袖T恤。赵诗棋穿的长袖衬衣,还是夏季的薄款。
在气温降下来之后,别说站在车外吹凉风,哪怕在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