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不是没好处。
朱高炽一个人考虑的没那么细致,总有疏漏,与工匠争吵中,他也吸取到不少知识。
后来,朱高炽又把工坊主事拉进来讨论。
只有工坊主事才最知道自己需求,三方人马吵得精疲力尽。
但朱高炽依然不罢手,拉着他们必须吵出个结果。
争吵同时,朱高炽又叫人开始在衙门动工。
姚广孝与众多同僚都被惊动,跑出来见许多匠人来去匆匆,衙门后院给拆了,推墙的、拉土的、铲花圃的,好不忙碌。
见此情景,他不得不问朱高炽要做什么。
朱高炽旁跟着杨思君,还有几个人瞧着像大匠,只见他微微一笑:“先生来得正好,我打算在此处建个楼。”
姚广孝皱眉:“这里是衙门,建楼作甚?”
“办公用。”
“衙门自有办公用地,如何又新建?建来作甚?”
“给他。”朱高炽示意。
杨思君取出张纸,递给姚广孝。
姚广孝眼珠子瞪大。
这是张效果图。
白色的楼高达四层,宽度足有十余丈,楼下是个小型广场,另有几座小房,空白地方植花草,阳光强烈,令人目眩。
“这……”
“效果图。建成后,如果从高处看,就能看到这样的效果。”
姚广孝震惊的是这种效果图的画法,与水墨不同,这是用粉彩画的,但却极为写实,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光看就让人忍不住畅想。
不过他绝顶聪明,前后关节一想,立刻得出结论:“世子是想实验水泥?”
“水泥的实验,在工坊里做。盖楼主要是让这些大匠了解此物性状,为以后做准备,水泥产能受限,但以后盖房子、搞基建,还是要尽量使用水泥。”
姚广孝顿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官府老爷们享受的都是最好的,到朱高炽这儿,却成了实验小白鼠。
匠人速度极快,加上此时初夏,天气不太热,工人们干活也没那么累,短短两三天就清理出大概。
按照规划,大约三个月后建成。共计六十余间房,足够目前衙门里人办公使用。
工业区的规划图大致确定,结合这个时代的特征,兼顾实用性,再结合后世建筑理念,确定工业区的规划,仓储与生产分开,行人与拉货分开。
但工业区不单单是工业区,还包括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
门头沟工业区距离周家村并不远,工业区的到来将不可避免影响到该村。朱高炽不愿意跟这些人纠缠不清,干脆重新划分生活区,日后逐渐会把周家村吸进这个漩涡。
市场的规划更加离谱。
匠人们没有专门建过市场,对朱高炽的理念更不能理解。气得朱高炽直抓头发,不过他也没有跟治罪工匠。
匠人们起初还不敢跟朱高炽争执,后来发现他能听得进去意见,前提是要把他说服,大家胆子也大起来。
他们经常会为街道的安排、市场区域的划分争吵,小到花圃形状,大到大楼位置,都要吵上几次。
衙门里大楼即将完工时,市场的规划图终于确定。
这日,姚广孝寻到朱高炽办公室,刚进门便道:“市场规划好了,但钱怎么办?这次建造规模极大,需要用的钱太多。府里拿不出来。”
朱高炽请姚广孝坐下,“钱不是问题,那不是有很多商铺吗?可以卖出去。”
姚广孝脑子有点转不过来弯,房子没钱盖,所以需要钱。朱高炽说先卖房子,自然就有钱,这个逻辑是怎么回事?
朱高炽笑道:“先生,既然没钱盖房子,那我们可以先卖房子,然后再盖。这叫预售,把户型、地段、位置、甚至房子都做成模型,谁若想要可先预定。
以王府名誉作保,不怕他们不信。这样就能筹到钱。”
“这……”姚广孝想通,但又觉得这事不怎么靠谱,这个时代还没有超前消费一说,也没有预售一说,房子还没见着,大家就把钱投进去,未免太儿戏。
朱高炽说:“先生不必担心,这件事肯定能成。”
朱高炽忙着搬迁水泥作坊,之前为了试验所以使用一个窑炉,但水泥需求巨大,一个窑炉根本不够用。
所以,在新的工业区未开建前,他便先命人修建水泥作坊,共计十五个窑炉,日产能接近一吨,等过几年打下金陵,他就会开放水泥技术。
水泥作坊开窑仪式朱高炽带着杨思君参加。
杨思君不解,“水泥作坊为什么要参加?”
“你需要画画,画家需要敏锐观察力,而且你的性子太过冷淡,多出来活动活动极好,技艺精进不是坐在书斋里就行。”
开窑仪式,也就是开始烧第一窑,物料提前准备好,粉碎的石头,辅料,黏土全都在外放着,只等一声令下送进窑炉即可。
窑炉前都是重要的技术工人,朱高炽对他们说:“这段时间你们辛苦,要是没有你们,衙门新楼就没办法建。作坊搬迁到此后,管理就要走上正轨。
作坊的管事、头目都以才取人,不会有乱七八糟的事儿,大家请放心。至于工钱,之前是每人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