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向楠问资料还向外借不借?苏静说借,但要有条件。
刘秀英看着古灵精怪的苏静,问:“什么条件?”
“拿借读费呀,还要拿押金。”苏静理所当然地说。
刘秀英伸手摸了摸她的头说:“就你花样多。”
苏静吐了吐舌头,笑了。这辈子有人关心有人疼爱,真好。真好!
陆春妮在小书房转了一圈,又出去了,她还要给张丹姐和楚长青准备寄过去的礼物呢。
这时的新知青点里的几个老知青也在一起学习。
他们老知青上学的上学去了,嫁人的嫁人了,还有一个出事了,两个找门路回城了。
现在只剩下五个人,张爱国,秦远白,丁磊,和韩大川四个男生,和常淑英一个女生。
这五个知青因为到陆家湾的时间比较早,参与了食品厂的建立,和蘑菇的栽培,都是赚了钱的,并且除了拿工分之外,还都有食品厂的分红,不差钱。就都拿出五十元搬到了知青房住了。
吃饭原是准备各做各的,但实行起来真的麻烦,就让常淑英一个人包做饭,其他四人分摊粮食,负责挑水和打柴。
现在他们要参加高考,也是因为资料少,需要交换,还因为有些知识点需要讨论,就商量了一下,又集中在一起复习了。
他们也如陆家一样,把韩大川的一间小房子整成了一个小书房。房里放了一张大圆桌,中间放着他们需要的课本和参考书,谁需要谁拿,大家可以随时换着看。
张爱国今天来得比较早,他背诵了一篇文章,看见几个人陆续到齐了,便说:
“我听说今天陆春妮又收到了个包裹,我估计应该有新的复习资料。我们抓紧时间把前几天我朋友寄来的那些看完,到时候我们就拿着我们的新资料,才好开口去换他们的新资料。”
常淑英、韩大川和丁磊都答应了一声:“知道了”,只有秦远白浑不在意:
“没必要吧,陆家人好说话,我们就是不拿新资料去换,直接借他们的也可以。”
常淑英白了他一眼:“人家好说话就可以不讲究吗?你好歹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人情世故都不懂。”情商也够低的。
韩大川也说:“你忘了,上次陆家借出的资料在知青点丢了,你说他们还会随便往外借吗?”
张爱国思索了一下:“以我的观察,借还是会借的,怕是要有条件。”
秦远白不好意思了,摸摸鼻子说:“我就是那么一说,也没什么坏心思的。赶紧复习,我赶紧复习就是了。”
接着又贱兮兮的看向张爱国:“你说会有什么条件?
张爱国想了想:“能有什么条件?无非是就像咱们这样用新资料换新资料,要么就是掏钱。”
常淑英又白了秦远白一眼:“白痴,也需要问!”
秦远白这回不摸鼻子了,他挠了挠头:“以后我不问了,没人的时候,我问你好不?”
这下子又迎来了常淑英的一个白眼。
丁磊就“哧”的一声笑了,小声说了一句“真是欢喜冤家。”
知青点里的老知青,说说笑笑的围坐在一起复习功课,以备高考,气氛十分和谐
同样在老知青点里的新知青也在复习功课。但他们的氛围就有些不太美好了。
最近一批知青一共有十一个,除了苏静搬到了知青房,其他十个都住在了老知青点。
这十个人知青六男二女,来自不同的地方,个个都有自己的小脾气,有的自私,有的冷漠,有的好占小便宜……这些新知青一个个的就好像身上带刺似的,不是你扎我一下,就是我刺你一下,从进到知青点后就矛盾不断。
特别是有个叫胡光荣的女知青,特别矫情,一天到晚不是挑别人的刺,就是抱怨老天不公,让大家烦不胜烦。
老知青搬走之后,再不与新知青来往,大半原因都出在她的身上。
当初,老知青搬走之后是不准备另外开伙的,毕竟除了张爱国和常淑英,另外三个大小伙子都不会做饭。
但是,在分配任务时,胡光荣什么都不愿意干,还哭哭啼啼地抱怨男知青不知怜香惜玉,老知青不爱护新来的知青。
老知青们实在受不了,就帮着她完成了任务。而其他的知青要么听之任之,要么有样学样。事事都指着老知青来帮着解决。
几个老知青一怒之下,也不与他们讲这讲那了,待知青房一盖好,就集体搬了出去。愿怎样就怎样吧,又不是他们爹妈,没有义务照顾他们。
没有了老知青的关照,这些新知青倒是安定下来了,大家都是新来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只好各自靠自己。
搏弈的最后就是最大程度的公正。就为了这最大程度的公正,无论谁吃了点小亏都会闹上一闹,竟然都自觉了。尽管这样,新知青的矛盾还是很多。
这天,几个女知青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