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芳正教小孙子说话,忽听闺女问,也很无奈:
“这不是村里又要来知青了吗?来的人还多,听说有十来个。咱知青点就那么大一点,住十个已经挤得慌,这才腾出点地方,又要来,你哥不得操心盖房吗。”
陆春妮听得出来,张桂芳话里对新知青的嫌弃。确实这些知青们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不说,一个个的,性子还不好。
“盖房?这得盖多少?怎么不让知青住在村民家里?”
陆春妮很诧异,别的村子里知青点儿不够住,都是让新来的知青住在村民家里的。更何况今年的知青恐怕是最后一批,没有必要再盖新房子。
“你哥原先也是这样打算,还不是那个张爱国事多,说什么住在村民家里容易出事,不如再盖些房子。”
张桂芳赶紧替儿子解释,就怕闺女误会了儿子。话里话外,还有对张爱国的不满。
“这想法是不错,只是咱们村的钱够吗?”
村里今年的收入虽然比往年多一些,但要盖房子似乎还有点儿欠缺。总不能张爱国这样一说,他哥就同意了。陆春妮还想着,如果不行的话,自己也可以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支援自己老哥一下。
听闺女这样问,张桂芳又是一阵子牢骚:“村里的那点钱怎么够,主要是让知青们自己建,队里适当给些补贴。”
今年知青的收入高,建个小房子又花不了几个钱,都想建个单间自己住,方便。
村委会也觉得不错,这样老知青点就空出来了。后来的知青可以住老知青点,也可以自己出钱再盖。
原来是这样。
陆春妮很佩服自己大哥。这脑子转的。真是够快的。她应该给自己大哥点个赞。点子是张爱国出的不假,但胸怀却是大哥的。能接纳别人好的建议,并能付出行动,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新知青很快就到了,这一次来了十二个,比知青点里的知青最多时还多一个。
本来这次陆春妮是不关注这些知青的,可是知青点正在扩建中,有几个知青没有地方安排,陆向楠就找了过来,问她这里能不能先安排一个。
说实在的,陆春妮真不愿意,这些知青大多矫情,自以为是从城市过来的,高人一等,来到农村,嫌好道歹的,。
可是,老哥有难处,那必须帮啊。只好捏着鼻子答应。
但她也提出了条件,只让女知青住,不包吃。她本身还是要回陆家去吃呢,哪里会为一个知青专门做饭?她又不是姓贱。
陆春妮答应了,陆向楠长舒一口气,对妹妹的要求,他觉得理所当然。他也不是他非要给妹妹找麻烦,实在是这个知青难安置。
女知青很快被领过来了,陆春妮一看,吃了一惊,心说:怪不得呢!哥哥非要把人安排在这里。
女知青是与陆向楠一块儿过来的,叫苏静,这苏静长得实在漂亮,发如墨染,肤似凝脂,鹅蛋脸上两道淡淡蛾眉,一双盈盈美目,琼鼻小巧,樱唇饱满。身材虽有些柔弱,但纤瘦匀称高挑,让人一看就心生怜爱。
只是不知为什么,陆春妮总感觉这姑娘有一种病态,脸色也有些苍白,十七八岁的年纪,身上竟没有一点这个年纪所应有的生机,反而处处透着寂聊和死气。
苏静对陆春妮的打量并没什么反应,她跟着陆春妮到了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就悄无声息了。
陆春妮把陆向楠拉到一边,挑了挑眉:“哥,这怎么回事?”说着,瞅了瞅关着的门。
陆向楠用手撸了一把自己的头,无奈:
“妮妮,你也感觉到了吧,这是个麻烦。据说小姑娘是家里中间的孩子,原本是爹娘比较疼宠的,可不知为什么,家里让她下乡,她不愿意,还撞墙了一回,没死成,还得下乡。她家也是狠心,竟什么东西都没有给她准备。不过,看起来倒是硬气,不吭不哈,一直坚持着,直到饿婚。
小这姑娘品行不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们都是小姑娘,应该能说一块儿了,小妹,你多关心关心她。”
陆春妮表示她尽量,但能不能关心到位她可不保证,她本身也还是一个宝宝呢。
此时的李静,躺在床上,正一脸茫然地看着那个名字也叫李静的小姑娘的一生。
原主也叫李静,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在政府部门工作,母亲是个教师。
本来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当运动到来时,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的母亲被学生剃了阴阳头进行游街,不堪其辱,投河自尽了。
此后,父亲也因同事陷害而身陷囹圄,一个月后,原主父亲也追着原主母亲去了,临死前,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一个朋友,委托这个朋友照顾原主。
那个朋友一开始对原主还不错,后来,那个朋友让原主嫁给自己的残疾儿子,园主拒绝了,那一家子对待原主的态度一落千丈,不但让原主包揽了家中的洗衣做饭等所有家务而且非打即骂。
而在一个月前,那个家里再次逼原主嫁人,原主宁死不从,恰巧这时,接到发下通知,让那家里送一个孩子下乡。家中孩子都不愿意下乡吃苦,于是他们就让原主顶替了那家孩子的下乡名额下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