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她。
苏亦能说啥,只能说,这一次也不晚。
人多自然热闹。
一大清早,把大家拉过来景山公园,自然是苏亦的主意。
有过爬山经验的人,都知道,清晨跟傍晚才是最佳的两个观景时段。
景山也不例外。
站在万春亭上,欣赏山脚下的故宫美景,清晨,初升的朝阳刚
。刚跃出地平线,霞光穿透薄雾,天边金黄,故宫建筑群上金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当然,黄昏时刻,只要不是阴天,大概率就会有火烧云,被彩霞映衬下的故宫博物院,同样如梦梦幻。
都很美。
当然,这是晴天。
阴天的时候,烟雨朦胧中的故宫,就不美了吗?
也很美。
宛如水墨画。
那么下雪的时候呢?
也很美。
银装素裹,雪白无暇,更显紫禁城的尊贵。
可以说,每一个时段的景山万春亭,都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
虽然用景山之巅来形容景山山顶,但景山真的不高,景山的相对高度只有42.6米。
好在位于BJ城的中心点,周边都没有高楼大厦,使得山顶的万春亭成了欣赏故宫全貌的最佳处,也是鸟瞰北海公园和附近城市风光的绝佳处。
京城人,对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自然不陌生,什么书读多了就会先知先觉这种话,也就骗骗外地来的同学。
那么读书多了,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自然有用。
起码会很知道景山公园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园林,地处BJ城中轴线最高点,尤以可俯瞰故宫全景而为人称道。
甚至,景山还是崇祯皇帝的自缢的地方,尤其是那棵歪脖子树,直到1967年才被人砍掉。
普通人,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这些内容已经非常难得了。
那么作为历史系的学生?
仅仅是如此,是不够的。
起码要知道景山是怎么来的,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也要知道它的出处是引用诗经里《商颂·殷武》的“陟彼景山,松伯丸丸。”。
啥意思呢?
就是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
通过诗歌名目,就算不知道原文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商朝武丁时期的诗歌。
从这点,进而可以联想到盘庚迁殷,武丁中兴这些历史名词。
景山的命名自然是引用。
那么更近一步呢?
自然可以读一些清代的史料。
比如吴长元的《宸垣识略》,为啥读这书呢。
因为这书,记录了BJ城近郊区(包括大内宫苑、皇城、内城、外城和郊垌)的史地人文情况。
要研究景山的话,可以用里面的原文,“一名万岁山。在神武门北,为大内之镇山,高百余丈,周垣二里。”
这句话很清晰的告诉世人,景山为什么会有万岁山,镇山这些称呼,也明确的标出它的地位位置以及高度以及范围。
苏亦为啥要说这些呢?
他提及《商颂·殷武》跟《宸垣识略》,不是为了卖弄学识。
完全就是因为他把大家带过来景山,除了观景之外,还特意带领大家作一次关于“BJ中轴线”的实地调查报告。
后者,才是此行最为重要的目的。
BJ中轴线,全程7.8公里。
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景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BJ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苏亦选择景山万春亭作为第一站,并非临时起义。
一是之前跟黎新叶她们参观故宫,就约定有机会登山看景。
这不,机会就来了。
当然不能不错。
二是仅仅带历史系的学生过来故宫参观唐卡,太单调,意义不够深刻。
三是他们之前成立的北大古建保护协会,是时候该组织新的活动了。
恰好,古建保护协会就是以历史系为主要阵地,考古专业为生力军,中文系为辅,人员严重重合。
再加上,考古专业这边上次都由他带领参观过故宫,该说的都说了,再次重复一遍,意义不大。
该找新的事情跟他们做了。
而BJ中轴线实地调查,就被苏亦提上日程。
该提议获得古建保护协会的成员一致认可,就连协会两位指导老师宿先生跟俞先生都觉得这事很有社会实践意义,也用实质行动来作为支持。
于是,他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就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原本是打算一伙人,骑着自行车从北大出发直奔景山公园,现在也不用了,系里面直接安排两辆大卡,一辆载人,一辆载车。
载车是真载车。
因为要打卡BJ7.8公里中轴线,靠步行跟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