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政一边听取吕不韦的汇报,一边探查九龙玺内的施政数据。
在他的指点下,群臣已经适应了数字化办公模式,苦逼的在各自的印玺上建立表格,归纳文档,书写报告等工作。
经过上传储存后,秦政便能轻松的从九龙玺中查看他们的工作进展,无需再去翻阅大量的奏章。
经过这半年的努力,尽管经历了几场大战,但秦国的经济民生已然开始有所好转。除去历次战争缴获赔偿所得,当前国库已累积钱五百余万贯,粮三百万石。
有了这些钱粮,秦国将能投入更多的工程建设,打造更多的兵甲。
同时,在覆灭义渠之后,草原大量的牛羊贩往关中,使得百姓的饮食得到很大的改善。在秦政有意的推动下,秦人开始习惯食用牛羊奶,潜移默化的提升体质。
马匹也从军中开始向民间普及,许多被军方淘汰的马匹深受商贾和百姓欢迎。这些马可用作代步,运输等工作,极大的提高了交通效率。
在没有了关税壁垒之后,买卖的价格变得更为低廉,这使得关中与义渠两地的商贸往来更加频繁,加速两地百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义渠人开始渐渐的融入秦国之中,草原部族制度开始慢慢瓦解。
只待时机成熟,便能对其进行改土归流,设置郡县。
至于那些用淬体丹欺骗的部族首领们,已经开始怀疑毒丹的真实性。可事已至此,面对镇守义渠的数万秦军,他们根本不敢妄动。
义渠王族及其附属部族,已经被秦政拉去蓝田挖灵石,义渠各部早已成了一片散沙,根本凝聚不起来。
等待他们的,将是温水煮青蛙,慢慢的走向消亡。
届时,义渠四十多万人口将全部同化为秦人,再也不分彼此。
如今,大秦除了本土三百三十多万人,又得了商於近二十万人口,河西二十万余人口,河东近三十万人口,以及渑池上洛等地近十万人口,以及义渠的四十多万人口。使得大秦人口暴增上百万,总人口突破至四百五十多万,与赵魏两国的人口相差无几。
可以说,这一次,秦国吃撑了。人口暴涨三分之一以上,短时间内根本消化不下去。
因此,针对新纳土地的政策,吕不韦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此来安抚民心,转变这些新秦人的国族观念,使其心向秦国。
首先是安排秦军巡视各地,宣传秦军如何摧枯拉朽的打败楚魏韩,迫使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协议,以此树立秦国的强大,和三国的衰败,瓦解他们的忠诚和自信心。
然后推行秦国新政,减免赋税,打击当地豪强勋贵,给予普通百姓晋升的空间。
最后,在当地建立郡县,制定户籍;推行秦文化,统一度量衡,确定秦腔为官方语言等等举措,消弭前故国的痕迹,在当地推行秦风。
一套组合拳打下去,原本有些混乱的新地渐渐稳定下来。虽然当地百姓依旧不认可自己是秦人,但也不敢再反抗了,只能默默的接受自己被抛弃的现实。
毕竟,上百年的割离,早已让当地百姓对秦国疏远了。好在这些地方本就相邻秦国边境,多多少少还是受到秦国的影响,接受秦国只是时间问题。
但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秦国未来兼并六国,那些远离秦国的百姓,对秦国完全陌生,想要同化怕是要比现在难上百倍。
待吕不韦汇报完毕,接下来便是白起向秦政汇报军制改革的进展。
随着几场大战落幕,原本耽搁下来的军改也已再度推行。
按照秦政与众人的商议,秦国将继续维持三十万兵员,暂时不进行扩张。
一来是秦国国力不允许,二来是随着淬体丹的普及,秦军单兵战力越来越强,完全可以做到精兵简政。
因此,接下来,秦军将进行一场大整编。
宿卫咸阳的城卫军精简为一万人马,由王贲担任统帅,秦英副之。
京营更名为大秦玄龙军,编制五万,其中有一万骑兵。由白起统领,王翦副之,驻守蓝田,拱卫京城。战时作为机动部队,驰援疆场。
蒙恬统帅的兵马赐名大秦狼骑军,编制五万,由原义渠骑兵三万,秦国长城守卫军两万组成,全员皆为骑兵,负责镇守义渠,防备北方匈奴。
如今镇守河东的秦疾所部,更名为大秦黑甲军,编制五万,其中有五千骑兵。负责镇守河东之地,防范魏国。
函谷关守军更名为大秦虎贲军,编制五万,其中有五千骑兵。由司马错统领,负责驻守函谷关,以及渑池上洛等地,防范魏韩两国。
另外驻守武关的甘茂所部兵马,兵员一万,暂不成一军,归司马错管辖。
其余则是驻守西境的边军,因为西方威胁不大,驻守的兵力并不多,同样不予单独成军,暂归白起管辖。
最后就是单独成一军的三千铁鹰卫,率属于秦政直辖,被人称为秦王亲卫军。每名铁鹰锐士都有凡境三重以上的修为,三千铁鹰卫的战力堪比五万大军。
这二十四万大军便是秦政当前掌握的最强大的力量。
除了这三十万正规军,同时,秦政还在各地组建郡县兵,用于维持治安,兵员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