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采石匠> 第23章 李珍生子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李珍生子下(1 / 2)

孕期的李珍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营养不良,本来那个年代居民收入水平就不高,国家刚刚改革开放,整个社会才刚刚从集体社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整个社会都还是温饱线以下,在农村尤为严重,在90年代,地瓜,也叫红薯,红苕,才是主粮,大米小麦面粉是相当少的,偶尔才能吃一顿这对于李珍这个孕妇来说同样如此。

当时哪里每顿能大鱼大肉的,能吃饱就算不错的了。基本上每天都跟着父母吃地瓜干,红薯粥,偶尔李白会在山上抓点野味,下河抓点鱼回来给李珍补一补身体,李林家里原来养了三只母鸡,每天基本能下一个蛋,李珍来之后一个蛋就是李珍的标配了。而过了孕早期的李珍胃口也是出奇的好。原来地瓜粥也就吃个一碗大海碗。现在两碗都不顶饱。遇到有时候家里煮面条,或者卤面啥的改善伙食。李珍一个人就能吃掉三大海碗的面条。而且李珍是吃的多,饿的还很快,通常吃完饭两个小时就又要饿了,所以在那时候,李珍就会去寻摸家里的吃的干粮坚果啥的。甚至李林偷偷藏起来的拿来下酒的花生也会被李珍寻摸出来。李珍的胃口大,但是营养却又跟不上,所以李珍在孕中期营养不良也就顺理成章了,李珍的体重在前期因为孕吐狂掉了十斤后,又猛涨了一波,现在因为营养不良,又掉了下去,这可吓坏了林元和陈英,毕竟肚子里有可能就是他们的长孙大孙子。所以林元和陈英就让林耀赶紧送补营养的东西过去。这一年林耀确实没赚到钱。家里因为林元受伤治疗抢救也欠下了巨额的高利贷,但是为了家庭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林耀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借贷养家。

同时为了方便照顾李珍,林耀也从平和回到这个小山村打石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否极泰来,林耀搬回来的这一年,石头的行情越来越好,林耀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不但还清了高利贷,还把之前的大部分欠亲朋好友的钱都还清了。所以在李珍孕晚期的时候,林耀也就有能力去带着李珍买那些珍贵的营养补剂。当时很流行给孕妇或者小孩买麦芽糊精,或者奶粉之类的。林耀也是一下子买了好几罐给李珍。虽然这个东西现在看来一文不值,甚至太甜了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当时还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本连吃都不吃不饱,更何况能吃到这种没吃过的东西。所以这也就被当做高端的营养品供着了,也幸亏因为觉得太贵,所以李珍也没舍得多吃,每次就吃一点点。反而没导致糖尿病或者其他什么疾病。

林耀手头宽裕了,也就给了李珍一些零用的钱,他也能买米面油,和猪肉来补充营养,到了孕晚期,李珍的胃口不降反升,林耀也适时送来粮草补充,所以李珍的孕晚期过的还是很自在吃了想吃的,还吃的挺饱的,这就导致李珍的肚子像吹气球一样一下子就涨了起来。这时候李珍妈妈就看出来不行了,因为肚子太大,到时候胎儿也太大,生产就会很艰难了。所以当时李珍就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嘴,吃饭也就吃个七八分饱,实在太饿了,也不吃撑。所以到了生孩子的那天,李珍的体重终于没有特别夸张。还算正常水平。

到李珍生孩子那天,说来也挺巧合的,到时林耀正带着李珍坐着牛车去卫生所做检查,就在李珍一到卫生院,突然就羊水破了,于是林耀赶紧带着李珍去产科,当时镇里的卫生院还是很厉害的。大病小病都能治,产科的医生也是很有经验的看医生。一下子就看出来李珍要出生,于是林耀就急急忙忙去办理住院手续,前前后后也就三个小时,李珍的第一个孩子就出来了,这个孩子刚刚一出生就吓到了接生的产婆,和父母,因为这个娃太黑了,。黑不溜秋的。但是这个娃也是真的重,竟然有7.7斤重。刚刚一出生这个娃就发生的啼哭了起来,仿佛是别人欠了他两百万一样,一下子就把大家都吸引了过去。而且,这个娃真的是个男孩子,林元和陈英听到这个消息也是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总算是有长孙了,这个娃就是他们的长孙是林元陈英真真切切的第一个男孩,长孙。虽然林元没有亿万家产,但是他却格外看重这个男娃,不知道要不要称之为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但是当时确实让林元格外嗯高兴。他甚至想要亲自去接李珍回家,只为了能早点看到自己的大孙子,但是考虑到林元行动不便,林耀还是没让他跑这么远,安抚林元陈英说很快就能回家了,

确实也正如林耀所说,李珍的恢复情况很好,就在卫生所住了五天,护士就说李珍可以回家了,因为是顺产排的也挺干净的,林耀就租了一辆小三轮,带着李珍和孩子回家。不知道大家伙小时候有没有乘坐过这种小三轮,就是前面是摩托车牵引,后面搭一个铁棚,可以遮风挡雨,这个当时也被叫过三蹦子。形容的就是这个车开起来会蹦蹦跳跳的,因为后车铁棚是不会加避震减震嗯装置的。这种车是当时农村乡镇的主要的交通出行的工具。李珍就是坐在这种三蹦子里,抱着娃,一路从卫生院赶往家里。

到了家,陈英已经铺好了床,小婴儿的摇篮也准备好了,当时的摇篮都是竹子做的,大家都喜欢竹子的产品,因为那个年代,竹子是最干净,最便宜的工具,其实这些东西放到现在绝对都是工艺品级别的,那个年代的人们更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