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人生流浪> 449、看人间多少故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49、看人间多少故事(2 / 2)

是“亡旧朝必毁其都”。可想而知,她已经经历了多少次历史战争的洗理(礼)和折磨,历史的长河又究竟使她沉浮了多少次!也难怪有人称“洛阳!落阳!”为“太阳落下去的地方”,这话仿佛就是在说“旧朝沉落的地方”!“龙蛇潜影伏行,朝野相合连山。”就是对古神都洛阳的真实写照。

然而,耶无害毕竟是奉家师曹吕庄之命前来游学至此。应该说这是家师所指点路线的最后一站,他在此游历完毕,就应该折道返回。如若他再取道西京长安,怕是有违师命。更何况,他奉命出游已达七、八个月。仅在武当山,他就花了半年之多的时间,虽然有违师命,但他毕竟获益非浅。后来他又随老道长隐蔽深山老林之中炼气化神,又是花去他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这两次经过名人指点学艺,他已是收获甚大,也算是他游学之中的意外经历。因为他好文也好武,所以这场游学已使他文武兼收、大有侠士风度。虽然他自幼体质瘦弱,家父家母不许他练武,但这次出门在外,他还是顺其自然、“得来全不费功夫”地炼就了一身好本领。

这洛阳城,就是他游历的最后一站。在这里,他究竟会有什么收获、什么新发现呢?带着这个问题,耶无害再次走向一个个的千古名胜!

龙门石窟,在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水经注》云:“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河历其北流”,因此又名曰“伊阙”。这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又为山水相趣的风景区。其石窟造像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四百余年的大规模营造,两山窟龛,密似蜂窝。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共计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九万七千三百余尊,题记和碑碣三千六百多品,佛塔三十九座。这些古代艺术大师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像,已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果品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其姿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龙门石窟的题记、碑刻,如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

古阳洞,在龙门西山南部。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比较丰富多彩的一个洞窟。窟内两壁镌有三列佛龛,其拱额和佛像背光精巧富丽,图案纹饰五彩斑斓。供养人像姿态虔诚持重,生动逼真,有运动感。刻品琳琅满目,为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洞窟内的造像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所谓“龙门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即在此洞窟内。不愧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

宾阳洞,在龙门西山北部,其三洞。中洞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即公元500年开凿,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建成,历时二十四年,用工八十万零二千多个。主佛释迦牟尼和弟子、二菩萨,面相清瘦略长,衣纹折叠规整而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的艺术特色。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窟项雕莲花宝盖和十个迎风飘逸的伎乐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维摩变》、《佛本故事》、《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及《十神王像》四层。但《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大型浮雕在解放前已被帝国主义分子盗往国外。所以,中国人民应该将它们向“帝国大盗”索回;“中国的地面上,决不能让你们横行霸道!”南洞和北洞始刻于北魏,迟至唐初方才完成。

莲花洞,在龙门西山。因窟外左上方有明代书刻“伊阙”二字,又名伊阙洞。建于北魏晚期。主佛释迦牟尼立像,高5.1米。面部和两手已损毁,但仍能看出双手前伸,右边迦叶手持锡杖,可能为“释迦乞食像”。所以说,信佛之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释迦牟尼也曾是历经磨难从乞讨要饭中渡过来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洞中佛龛较多,构图精美多彩,有尖拱、楣拱和屋檐,有璎珞、帷幕和华绳,又有云纹、卷草纹和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刻工精细,富于变化。窟顶镌刻有一大莲花,其旁边的高浮雕大型飞天,更是婀娜多姿,优雅传神,令人心向神往。

药方洞,在龙门西山北部。开创于北魏晚期,建成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约二百年。洞内的主佛、弟子、菩萨和洞外的力士、八角莲柱,皆为北齐作品,具有多样的艺术风格,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造像的较大洞窟。洞口两侧所刻治疗疟疾、反胃、心疼、消渴、瘟疫等一百四十余种疾病的药方,为唐代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