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大夏风云录> 第8章 是役也,遏十余万之强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是役也,遏十余万之强虏(2 / 3)

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可是,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真的仅仅是损失了504人吗?

先来看看蒙古、朝鲜两国对宁远大战的评价。蒙古方面根据斥候回报,认为大金在宁远一战大伤元气,便借机趁火打劫,掠夺了后金大后方一番。

《满文老档》中记载,“去岁寅年,我发兵宁远,因遇霜冻,不取而还。喀尔喀以为我军尽杀,专意助夏,移营逼我”。这里写道“喀尔喀以为我军尽杀”,如果只是死了504人,很难说是成是“我军尽杀”吧。

不过,蒙古喀尔喀部的趁火打劫也遭到了大金的报复。努尔哈赤退回沈阳二个多月后,以牙还牙,再次亲率大军攻打蒙古,“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

朝鲜方面的使者认为,宁远大战中大金阵亡的将士有一万多人,而且努尔哈赤在此战中受了重伤。

大夏自己这一边对宁远大战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兵科给事中罗尚忠,言道:“宁城之功以不救而愈彰,关门将领之罪以催救不救而滋甚矣。”

兵部尚书王永光言道:“从来将士逃之一字误之,至柳河之陷无处不逃,独袁崇焕一军屹然不动。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

大学士顾秉谦等人言道,“辽沈、广宁相继陷失,而我兵非望鹿奔北,则闻风先逃。宁远捷音至矣。是役也,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

大夏皇帝言道:“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可以说,宁远大捷后,大夏举国上下,空巷相庆。

对于大金的阵亡人数,大夏方面的野史记载均超过一万。

《颂天胪笔》中记载,“丙寅春,奴以十万骑围宁远……歼奴万人”。

《徐光启集》中记载,“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

《战守全书》中记载,“宁前道袁自如守宁远,以西洋火炮击死建夷一万八千。”

为何大夏和大金方面对阵亡人数的记录差距如此之大?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大金方面一直鼓吹“女真满万不可敌”的说法,拼了命往自己脸上贴金,常常夸大自己的士兵各种无敌,故意在史料中隐瞒实际伤亡人数。

比如,抚顺清河之战,大夏张承部阵亡六千余人,而“我军止损厮卒二人”。双方战损比例3000:1。

萨尔浒之战大夏共阵亡军官310名,士兵45870名,大金死亡将士不及二百人。双方战损比例231:1。

永定门之战就更夸张了,直接灭了四万大夏部队,而大金方面不但不死人,连受伤的人都没有一个。

《满文老档》是这么记载的,“黎明,十旗行营兵大噪齐进,以击敌军……方我兵毁栅而入,敌营枪炮甚多,交发不绝。上见之,怜惜诸将士,心伤陨涕。……敌人矢石鸟枪如雨,我军无一伤者。”

“我军无一伤者”,神不神奇。大夏方面是有防御工事的,而大金的士兵冒着枪林箭雨毁掉工事,歼灭四万人,连伤者都没有,是躲避、物防、法防都点满了吗?而且战况激烈的时候,皇太极鼻涕眼泪都流出来了,是在为谁而哭?

《满文老档》里还有段记载很搞笑,“万历帝失道,故天地责之。……

风忽转向大夏兵,致七名炮手为己所发之炮击中殒命。诸申国英明汗,故天地祐之,……

其时大夏军万人,置大炮一百,小炮一千。虽布列枪炮千百,仅击亡我方役兵二人。数人仅中皮肉,并未致伤……

能透二三层铁甲之枪炮,中我赤身或身着单薄者,竟未致伤,皆乃天神之庇祐也”。

这里写道,因为风太大,大夏七名官兵竟然开炮打死自己。有时史料记载之事,听起来更像是神话故事。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大金史料中记载的阵亡仅是指最精锐的白甲兵,并不包括普通甲兵、辅兵等。

比如天命六年十二月二十一,努尔哈赤下诏,“著派十人往守朝鲜来路汤山。这里可以理解汤山这地方守军里有十个白甲兵,并不是说仅派十个士兵驻守汤山这个地方。

又如天命五年八月,努尔哈赤令莽古尔泰贝勒迎击沈阳援军。记载其兵力仅一百人。这里一样指的是莽古尔泰所率军队里有一百白甲兵,而不是说莽古尔泰仅凭一百人的兵力,就敢一路追击到沈阳城。

但是即便是吹嘘金兵无敌的《满文老档》,也承认宁远之战是努尔哈赤所打战争中阵亡最多人数的一次,是唯一承认战败的一次,也是努尔哈赤的首败。

“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遂大怀忿恨而回。”

“我大金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袁崇焕始”。

从努尔哈赤的战后反应来看,宁远这一战把他的心态打崩了,可以说是异常的愤怒。

第一,以大金一贯的做法,从不杀降兵。努尔哈赤的原则是“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但觉华岛之战,努尔哈赤下的命令是屠尽。

第二,莫名其妙地摧毁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