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大夏风云录> 第56章 柳河之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章 柳河之败(2 / 3)

,只是削去额亦都以前的战功。

而额亦都这种例子,在朋党之争的背景下,大夏是完全做不到的。大夏实行的是重罚轻赏,功不抵罪。基本上,大部分辽东经略的死相都非常难看。

而且,大夏的赏罚制度是比较混乱的,大夏皇帝很多时候赏罚不明。

吏科右给事中汪庆伯曾吐槽当时政治生态,“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无以治天下”。

三是极为注重拉拢异族领袖。大金崛起之后,虽然与蒙古之间也爆发了很多次战争。但大金对蒙古贝勒始终是拉拢为主,军事威胁为副。对汉族将领也是如此。

所以,大金军队自从广宁大战之后,蒙古人和汉人的占比是非常之高。

天命七年四月,《满文老档》记载,“岫岩口遣诸申兵一百,汉兵一千;黄骨岛遣诸申兵三十,汉兵五百;金州遣诸申兵三十,汉兵五百。”

天命八年四月,《满文老档》记载,“凡军旅出行,于大兵之前设兵二百,以智巧有谋者之二人为主将率之。于二百兵前,设诸申十人,蒙古十人,合共二十人。此二十人内,派诸申二人、蒙古三人,共五人为前探。

若见敌兵,五人诱敌至二十人处,二十人诱敌至二百人处。二百兵之领兵主将视其敌可破,则破之,若不能破,则集众谋之。”

从大金部队调防记录中可看出,除了军事重镇外,大部分城、堡还是以汉兵为主。而在哨兵中,蒙古兵的占比已超过女真兵。

而在大夏这边,虽然多任辽东经略、巡抚,蓟辽总督都主张拉拢蒙古,但朝廷对蒙古的态度始终是半信半疑。这也让林丹汗的察哈尔部与大夏无法形成真正的攻防联盟。

四是更注重甲、盾、弓、马。虽然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时已有火炮、火枪,但是数量很少。直到拿下沈阳、辽阳、广宁,凭着大夏送的大量火器和军工坊,火器才逐渐在部队中普及。

天命八年四月初一,努尔哈赤规定,每百人甲兵,配有大炮两门,小炮22门,火枪43枝,盾车四辆,云梯一架,凿子(挖城墙专用)二把。

但大金军队的火器化还是遇上瓶颈,那就是缺乏制炼硫磺的工匠。努尔哈赤曾下谕,“若有做金线、硫磺之人,当荐之,其人亦至宝也”。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天命八年六月十八日,《满文老档》记载,“因汉人纪达色炼硫磺献来,赐千总之职,并赏缎三疋、毛青布五疋、银十两及蟒缎衣服、帽靴等”。

在兵力方面,《满文老档》只记录了天命三年进攻抚顺时,征用兵力十万人,其中甲兵多少不详。后面再无兵力方面的记录。

但随着吞并叶赫女真,陆续收编了大量的蒙古兵和汉族降兵。到了孙承宗督师期间,估计大金总兵力应超过(包括牛录兵)二十万,远超大夏在辽东的实际兵力。

但是在实战当中,影响胜负的往往是部队中的精锐军士。李成梁当年威镇辽东时,所依赖的主要是三千家丁。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也写道,“凡临阵的好汉,只有数人。”

大金八旗军之所以屡屡攻城掠地,主要还是靠待遇最高、装备最好的白甲兵在前冲锋,攻入城头。而这些白甲兵,巅峰期也不过数千名。

虽然柳河之战双方兵力并不悬殊,如果城中有白甲兵的话,被打败也很正常。但细想其过程,还是爆露了大夏部队的很多问题。

一是得知皇太极仅带三百兵呆在耀州后,难道不应该派出探子去打听虚实后,再采取行动吗?实际上,皇太极当时根本不在耀州城。

再说了,皇太极作为大金帝国第三号人物,怎么可能身边只带300兵。

二是金冠为什么违抗军令,未及时到场?

三是偷袭战术讲得就是快速、隐蔽。几千人用七条船渡河花了四天时间。大金探马但凡不是瞎子,也知道敌人意图了。已经暴露行踪的情况下,为何不取消这次军事行动?

在孙承宗督师这几年,大夏对大金的正面战场虽然遭遇了柳河之败。但毛文龙的东江军还是搞得风生水起,屡次派兵骚扰大金边境。

东江军的打法类似于蒙古的放风筝战术,而且还是在晚上放风筝,每次出动兵力也不多,就三百人左右,难以察觉。

具体来说,就是等到夜深人静时候,东江军派出小股队伍,沿河上岸,对边境小堡进行夜袭。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

如,“毛文龙之三百兵夜间来袭海州甘泉堡南或叶克堡。时堡内无甲之人与之相战,杀四人,敌即退。”

但后来出现一系列乌龙事件,让大夏君臣开始怀疑东江军报来的捷报。

天启三年三月,御史刘重庆弹劾毛文龙,“奈何子女玉帛积百盈千,动为大言,曰将以某日捣奴巢,覆奴穴。”对刘重庆的弹劾,大夏皇帝不予理会。

天启三年十一月,登莱参政谭昌言弹劾毛文龙,指出东江军将剃发的辽民毒哑后,冒充为战俘。

“毛文龙药辽人舌献俘。昌言廉得之,密与解毒汤。旬日舌清,乞命。皆辽人也。言其实编为农。”朝廷依然是不予理会。

天启五年二月,户科给事中沈应时又告了毛文龙一状,说东江军强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