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其他类型>大夏风云录> 第48章 竭全宇以供一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章 竭全宇以供一隅(2 / 3)

,把城墙都炸毁了。熊廷弼说缺道臣,吏部也补了。

就像顾慥所说的“檄诸边以御东虏,竭全宇以供一隅”,朝廷上下确实是把喝奶的劲都使出来了,无条件支持熊廷弼。而如今兵马已集齐,现在朝廷上下都在翘首以待佳音。

这时候,辽东大计的制定者熊廷弼甩手说不玩了。大臣们不弹劾你,弹劾谁。从事后来看,熊廷弼这时候已经是大夏王朝能够支持辽地的最大限度了。越往后,户部和兵部越难。

其实不想玩的何止是熊廷弼,二把手辽东巡抚周永春也在请辞。周永春辞了几次没辞成,后来以丁忧为由辞官,并推荐袁应泰接任辽东巡抚,朝廷同意了。

说到底,熊廷弼、周永春之所以频频请辞,主要还是忌惮努尔哈赤。熊廷弼经略辽东15个月,虽然兵力占优,却无功可报。相反,与大金的几场小规模战斗中,熊廷弼这边基本上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特别是王大人屯之役和蒲河之役,更是让朝臣们指责。

万历四十八年五月和六月,大金入侵王大人屯、花岭等堡。熊廷弼认为王大人屯之役,双方算是打了平手。但辽东巡按(即监军)陈王庭向朝廷的奏报中,却认为是惨败。

“王大人屯、百官人屯共十一屯尽破”,并建议朝廷惩办周守廉等三名将领。熊廷弼、陈王庭双方各持一词。“辽东按臣陈王庭劾东夷入犯,诸将失事之罪,廷弼言各官功过不掩”。

别的大臣弹劾熊廷弼也就罢了,但陈王庭的意见,大夏朝廷必须要重视。因为陈王庭的官位是辽东巡按,其职责是代天子出巡,监察辽东百官,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能派去巡按辽东的,一定是皇帝和大臣们信得过的人。

为了慎重考虑,大夏派姚宗文去复核,同时调查熊廷弼经略辽东的功与过。姚宗文的职责是阅边辽东,和陈王庭的职责差不多,只不过他是专督军务。

调查后,姚宗文认为熊廷弼其功不抵过,“废群策之不足以图大功;恃独贤之不足以成大事。故阅视之不行荐举,诚不敢上欺君父也。如经臣憬然悟翻然改图,则桑榆可收,奚必纷纷”。

姚宗文的态度很明确,认为熊廷弼独断专行,辽事艰难,若是能改过自新,或许能将功补过。

后来,大夏再派兵科给事中朱童蒙为特使,第三次出关核实熊廷弼功过。

去了辽东后,朱童蒙在奏章中写道:“廷弼自万历四十七年八月内到任,至泰昌元年十月内解任。其间,奴贼入犯。如花岭等山城、王大人屯及蒲河等处,被贼杀掳者共二十三处,不为无罪。至其城辽阳、城沈阳、奉集、虎皮驿,鸠工、缮障、开河、建闸。曾几何时而金汤鼎峙,则不为无功。”

朱童蒙的态度比较暖昧,他认为熊廷弼有过也有功。过在于经略期间,花岭、王大人屯、蒲河等23处小堡被大金拨掉,掠夺一番。功在于挖护城河、修筑辽阳、沈阳、奉集、虎皮驿等城,使之金汤鼎峙。至于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朱童蒙不敢下定论。

在这种情况下,大夏朝廷开始考虑辽东换帅事宜。这固然有朝臣纷纷弹劾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熊廷弼的因素。在写给皇帝几封奏章中,熊廷弼是这么说的,“自己之性命十去其八九,封疆之事务十废其二三……伏乞台慈起死人而肉白骨,怜悯放回,不敢望里门,但得生入山海关,此亦仁人君子渡蚁放雀之恩。即不幸而在九泉之下,亦当当衔结,以图所报”。

“命在须臾,有徒死无益而反成大误者。伏乞皇上为封疆深计,放臣生还。”

“弼病万万不能支矣,贼两月据关不肯退,经略两月卧床不能出……徒以不死不活之人废尽军中诸务,而将为贼乘……今日之计,惟有改蓟辽总督为经略”。

熊廷弼三番五次请辞,口气近乎哀求,说自己的病越来越重,吐泄、呕血不已,不能处理军务,再不放他生还,辽事就败坏了。

而且,熊廷弼还推荐了下一任的经略人选——蓟辽总督文球。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天启皇帝哪里还敢让熊廷弼继续经略辽东。

战略上,熊廷弼与兵部是有严重争议的,其分歧点在于“辽人不可用”。为此,熊廷弼和兵部尚书互喷了很长时间的口水。熊廷弼经略辽东才十多天,就向朝廷声称辽人是奸细。

“今日辽人已倾心向奴矣,彼虽杀其身及其父母,不恨;而公家一有差役,则怨不绝口。彼遣为奸细,则输心用命;而公家派使守城,虽以哭泣感之,而亦不动。皇上以为民心如此,能战乎?能守乎?”

熊廷弼不但敌视辽人,还排斥辽系士兵,特别是对李氏辽东军事集团,持有明显的排斥态度。熊廷弼曾说过,“开原半是达官苗裔,而包藏祸心之强虏,且为之招,有其事而始寒心,晚矣”。

能廷弼口中的达官苗裔是指辽军中存有大量蒙古、女真、高丽族人及后裔。但是边关部队里,招降、招抚少数民族为守边将士,自古就有。

实际上,女真和蒙古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建州女真的宿敌叶赫女真,以林丹汗、宰赛为代表的仇金派。难道这些势力都不能为己所用?

李家军中,李如柏确实和努尔哈赤有裙带关系,但李如松却又是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