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承恩的登基大典很是顺利。
虽不少世家权贵和读书人对于太后主持此事表示反对,但姚承恩自己都同意的事情,也只能任由事情这般发展。
登基大典结束的隔天。
太后看着身上的官服有些不满的怒瞪着灵柯:
“你说让哀家去滦城当知府,就是让哀家扮作男人?”
灵柯耸了耸肩膀,一脸无奈:
“太后娘娘这是权宜之计,您给我几年的时间,我定让您以女子之身出现在众人面前。”
太后愤恨的瞪了灵柯一眼,一甩身上的官服,大步离开。
灵柯看着对方气冲冲离开的背影,笑了笑,眼中满是期待。
这位太后娘娘当真有趣。
太后封闭宫门不问世事,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尤其是承恩公府一脉。
但对方毕竟是已出嫁的女儿,且为当朝太后,承恩公也无法,只能退一步,上折子要求姚承恩选后。
姚承恩此时已年满十七岁,按照礼制,早应成亲,但之前他不过是个不受宠的皇子,
便一直拖到了现在。
而现已正式登基,大家自然纷纷换上了另一副嘴脸。
对此,无论是灵柯和姚承恩都没有这个心思。
姚承恩常年跟在灵柯和韩全身边,对于男女之事虽有少年人的冲动,但眼下理想还未实现,自是不想将心思浪费在这儿女情长上。
更何况之前听灵柯讲过不少宫斗宅斗的故事,更是对此如避蛇蝎。
为了给这群大臣找点事情做,不至于每天都盯着他后宫那些破事,姚承恩在灵柯的教导下开始了潜移默化的改革。
第一步改革是发展经济。
俗话说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只有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去创造,才能去提升思想等,故而姚承恩便在整个姚国大力发展经济。
同时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将商人的地位进行提升,允许其参加科举考试。
对此,不少顽固不化的文人墨客自是好一通批判。
但百姓得到的实惠是真的,经济的发展使得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加之白马书院和姚承恩有着紧密的联系,故而这群人的气焰很快便消了下去。
因着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书本的费用大大降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姚国开始在全国普及教育,规定男女六岁均可入学。
这些对于勋贵的影响其实并不是很大。
王、公、侯、伯、爵等爵位是属于继承制,他们的后代虽也有参加科考入仕者,但这不过是小部分。
某些清流世家倒是闹了些幺蛾子,毕竟他们掌握着不少典籍,而眼下这些孤本典籍能够通过拓印,发散到全国各地,那么他们的优势便会大大降低。
但和百姓对着干,自是讨不了什么好下场,故而这群人,只能暗戳戳的在背后搞些小动作,最后灵柯杀鸡儆猴了几个官员,也便彻底安生起来。
接着在众人有些疑惑中,姚承恩未经人同意,便下旨废除宦官制度。
对此其他大臣没什么太大的想法,但皇家的一些王爷、公主等则是纷纷表示不满:
“陛下,宦官制度为祖宗定下来的礼法,不可废啊!”
“是啊!陛下,若是后宫中多为正常男子,那岂不是会混淆皇室血统!”
……
但姚承恩一句:
“朕并不需要这么多人伺候,且朕后宫中空无一人,难不成你们愿意出银子养着他们?”
将一众皇室成员怼了回去。
当然还有人想再劝时,直接被姚承恩麾下的御林军砍杀了几个跳的最欢的郡王,众人也便彻底没了气焰。
同时为了安置这群太监们,姚承恩也颁布了诸多政令。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太监入族谱。
反对之声必不可少,但太监的基数本就不大,加之很多太监是孤儿,此事倒也并未受到太多的阻碍。
同时太监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回归户籍地,但无论如何,皇家都会为其分配十亩良田,一百两白银。
因着姚承恩是从私库中出的这批银子,不过是在朝堂上引起了几句议论,便被姚承恩以“朕之私事”给搪塞了过去。
皇宫中、各王爷、公主等府中,不少太监被赶出了家门。
被扫地出门的太监有喜有忧,还在迷茫之际,手里便多了一个藤编的小升。
众人立刻反应过来这是什么东西,随即嚎啕大哭起来。
岳阳楼上,灵柯看着站在端王府后门痛哭流涕的一行太监,心下叹了口气。
这吃人的封建制度!
很快一群太监便被人带到了一处宽敞的院子,开始学习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艺。
上了年纪的老太监们,倒是不用操心,毕竟他们也积累了不少财富。
同时在当年,灵柯以唐木的身份参加科考,且一举夺魁。
当然此事引起了不少世家勋贵的反弹。
灵柯以往那可是个太监,是个伺候主子的下人,怎么能和他们并肩站在一起。
但并无律法表示太监不可入仕,毕竟总不能在科考的时候让举子脱了裤子检查吧,那岂不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