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王家除了因为两个孩子请了亲朋好友、老师们来吃饭外,还请过一次客。
那是王奶奶当头。
这是阳澄湖乡的习俗,不知其它地方有没有。
当头有点象做寿。
以前人的寿命短,有几句老话叫:六十六,烧火不发绿(六和绿在苏城话里读LU,一个音),这意思就是人老糊涂了,连烧火做饭都不行了。
还有句话叫六十六,棺材里头卜落笃,意思就是死了进棺材了。
可见,在民间,这六十多岁属于长寿的了,而六十六岁是关口。
但那是以前,现在生活条件渐渐好了,家里有一老如有一宝,家家户户都想着为老人做寿。
城里可能做七十大寿、八十大寿这些,在阳澄湖乡,农村老人就是当头。
当头当天,亲朋好友要来,村里的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们都要来。
这些老年妇女们上午就来了,聚在一起折锡箔,有的折成元宝样的,有的折成宝塔样的……大家手里不停,嘴里讲着家长里短,很是热闹。
中饭是吃素菜的,请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大师傅掌勺,尽管用的是素油,炒的是素菜,但味道真心不错。
下午就是祭拜祖宗,上午折的锡箔要烧掉,那些老太太们还要在边上念佛。
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去寺庙里请几个和尚来念经做法事。
亲戚们是要出点礼金的,当然是意思意思。
子女们除了当天吃的开销外,还有请和尚的费用,还有松糕等小吃,这是要整个村,每家都要派发的,来念佛的各位老太太还得准备一份。
晚饭就不吃素了,就是正常的酒水,和人家结婚宴席差不多。
吃好晚饭,那就是文艺演出时间,有的人家是请了戏剧班子过来唱戏,什么《双推磨》啊、《珍珠塔》啊、《阿必大回娘家》啊……《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好听,但太悲了,不适合这个欢乐的时刻,所以基本不唱的。
也有请本地的,叫宣卷,那个热闹,因为在台上唱的那人可能就是在场某个老太太的儿子,于是上面唱得起劲,下面笑谈的更起劲。
这样越热闹,东家越高兴。
这两年,电影多了,有的人家干脆直接包了电影,拉块白幕布,就放起了电影,什么《五女拜寿》啊、《月亮湾的笑声》啊、《喜盈门》啊……
这白天是老太太们的主场,晚上唱戏、放电影时就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其实这戏、这电影早看了很多遍了,很多人都会哼几句了,但就是喜欢来看,就是喜欢这热闹的情景。
大家在一个村里住着,张家帮老人当头,李家肯定也不甘落后啊,于是也办一场,就这样,陆陆续续,家家几乎都要办。
当然,也有的老人不愿意的,比如家里条件相对差一点的,觉得这不是白白浪费钱吗?有这钱,攒一攒,起个房子不更好?
还有的老人是老伴已经离世的,觉得一个寡妇(鳏夫),还搞什么当头,不当!
王奶奶就属于这样的一位。
小美爷爷是那几年饿死的,王奶奶虽然和他没处几年夫妻,但小美爷爷一直对她很好,对王奶奶带来的女儿王惠英也一视同仁。
人死之后,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往往会忽视,王奶奶忘了当初是被当成赌注嫁到王家的了。
所以,想着自己孤家寡人的,就反对当头。
但是王家其他人可不这样想啊。
王奶奶今年虚岁六十五了,苏城地区做寿是做九不做十的,比如七十大寿是在六十九岁那年做的。
六十六是关口,那么我们六十五当头,六十六不就会顺顺利利了吗?
再说,当头那些费用,在王家来说,那就根本不算什么。
于是大家都做王奶奶的思想工作。
老太太哪会那么容易被说服哦。
最后,王培根没办法,联系了在沪市工作的陈爱国。
这大外孙是王奶奶仅次于小美小华之外最喜欢的一个,他也争气,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留在了大学做起了老师。
一边带班级一边教书,还要发表文章,老出色了。
他是小一辈中的老大,因为读书、工作这么出色,很好地为兄弟姐妹们做了表率,王奶奶老满意了。
连带着,陈爱国讲的话,分量就重了不少。
舅舅一个电话,陈爱国当天就赶回来了,连带着妻子王艳琴、孩子都一起回来了。
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跟王奶奶讲的,反正老太太就答应了。
于是王培根和三位姐夫敲定了日期,找到了村里的香头(负责带村里老太太们去烧香的人,这当头也是她负责张罗的),把召集村里的老人、联系寺庙里和尚、联系电影放映队、联系做糕、做寿桃的人等等事情,都请她代劳。
大姐夫陈东阳负责通知孩子们,二姐夫田水官负责当头当天物品采购,三姐夫陈水元……他就负责看好三姐王惠英不要出幺蛾子。
现在是暑假,几个小的本来就在家里休息,大的几个成家的成家、上班的上班,那也是请了假,拖家带口的赶回了田泾村王家。
小美去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