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美选择告诉奶奶,固然有前面考虑的两个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她认为奶奶是家里的掌权者,而这掌权地位,是靠奶奶的见识、胸襟取得的。
奶奶年轻时在沪市有钱人家做佣人,让她增添了不少见识。十里洋场有钱人家的女佣,见识自然比村妇强多了。
奶奶在沪市结婚,生了女儿,就是小美的三姑妈。
有年奶奶收到她哥哥的信,说是家里的老母亲病重。奶奶抱着女儿回苏城看望母亲。
谁知回到家里就被哥哥绑到人家结婚了,这家就是小美家。
后来奶奶才知道,她是被她哥哥赌输了,输给了小美爷爷。
小美爷爷前妻去世,留了两个女儿给她。
就这样,奶奶和爷爷做了夫妻,做了三个女孩的妈妈。
爷爷不是恶霸,就是村里一户农民,人还不错。
奶奶恨死了自己哥哥,对爷爷倒是恨不起来。
不久就有了小美爸爸,奶奶无奈,也就在田泾村生活下来了。
据说解放前夕,她前夫找到村里,希望奶奶跟他回沪市,奶奶拒绝了。
解放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可惜小美的这个姑姑没留住。
后来是那三年中,爷爷也走了。
三个女儿中,老大老二是前任生的,老大从小一个腿是瘸的,奶奶想办法让她进了村里的核雕厂。
虽然厂子不死不活的,但腿脚不便的女儿,可以不下地干活,村里哪个人不夸这个后娘做的好?
老二性子绵软,自己喜欢上了村上的孤儿。小美这个姑父人有一把力气,干活是个好手,但家里实在穷。
奶奶认为只要人好,现在穷又不等于一世穷,就同意了两人结婚,嫁妆也是竭尽所能。二姑妈生了四个女儿,都是奶奶帮着带大的。
三姑夫是军人出身,结婚时还没复员。三姑妈性格泼辣,和婆家人关系老是搞僵,奶奶从不说自己女儿有理,每次去都是批评女儿。她总说“和自家公婆吵架,再有理也是没理”。
所以三个女儿中,两个前头的和她倒挺亲,亲生的反倒不大热络。
小美爸爸从小聪慧,奶奶就让他读书,一直读一直读。
开始家里日子还过得去,后来爷爷死了,家里境况每况愈下。
小美爸爸就想回家种地吧,但奶奶把家里的房子给卖掉了一半,让儿子继续读书。
谁知道读了几年书,城里也不太平,乱的很。
奶奶得到消息后,叹了口气,连夜赶到苏城,把儿子领回了家。
然后就给儿子找媳妇。
看中了小美妈妈。
小美妈妈上面有两个姐姐,姐妹三人号称田泾村里的三朵金花。
长得好看,干活厉害,嘴巴也能说。
奶奶就动了心思,要找小美妈妈做儿媳妇。
因为从她去苏城接儿子回来那天起,就绝了让儿子书包翻身的心。
既然要安心留在农村,就要找一个种地最好的。
当然小美奶奶请人上门提亲时,遭到了村里人的一致嘲讽。
一是男孩不会种地,只会读书,而这时是“读书无用论”的时代,村里人对奶奶卖了房子供儿子读书很是匪夷所思,认为这是败家的行为。
俗话说只有拿了袋子借米的哪有拿了袋子借书的。读书无用,为读书败家产更是遭人唾弃。这样的家怎么能嫁过去?
二是小美父亲从来没种过地,长得白净又如何?嘴巴讨巧又如何?农活不行,工分拿得低,年终分红钱拿的少,怎么过日子?
居然还肖想村里的村花?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就有很多人劝小美外婆,千万可不要答应哦。
可是缘份这东西,就是这么神奇,小美外婆、舅舅、妈妈,都愿意和小美家结亲。
于是有了小美和弟弟小华。
其实这件事上,王奶奶(小美奶奶)的眼光之独到,是很令小美敬佩的。因为小美妈妈嫁到王家后,王家真的一步一步在往上走,尽管家里还很穷,但这个时候,谁家不穷?
还有一点,王奶奶嫁到王家后,从来没有下过地。她从小在沪市生活,不会种地。
这也是村里人诟病的地方。这几年是小美姐弟俩先后出生,王奶奶看孩子正常。小美出生前,王奶奶年纪还不大,又没有孩子可看,可她就是不下地。
不下地,也没见她日子过不下去。
还和村里的知青关系特别好,象王艳琴,还干脆认了干妈。
其他知青也爱往王奶奶那里凑,还一起织毛衣,打什么花色,叫什么阿尔巴尼亚针的。
村里再巧的村妇,只会打平针,再不然就是上下针,这阿尔巴尼亚针这么怪的名字,从没听说过。
就有那知青、村里几个爱俏的姑娘,没事就往她身边凑,有的干脆请她打毛衣,还给人工费。
看把她能的。
可小美就觉得她奶奶厉害。
生活艰辛,但也能活出自己的风采。
这样的奶奶,听到她的奇遇,不会害怕的到处嚷嚷,还会帮她打掩护,甚至还会指点她如何与那边的人交往。
这点,小美是很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