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鬼谷神谋> 第五百八十八章儒道之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八十八章儒道之争(2 / 4)

辰之运转夫子可否言说,一年四时运转,春有百花夏有荷,秋有黄花冬有梅,春暖夏炎秋凉冬寒,到人的生死病死,这一切都是道之使然,其又可言乎。

夫子只需悟天地之道,何必在乎道之所称呢?

夫子尊礼而规,是想超脱世人,以道之身来为世人定规矩,切不知世人只需遵守道之法门,又何来如此约束之礼,道本就身前身后,与人相随。

我劝夫子远离争纷,静心著学,把一生所学所悟留书后世,或许能名传千古,成为一方圣贤。”

王禅针对孔夫子的提问,也是天马行空,有些说出口后,连他自己都有些吃惊,他平时也少有去想道为何物,可在他心里却有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道本非物,而是虚空,一种存在又不存在的虚无。

则这种虚无却又无处不在,随时可以感知,却又与宇宙苍穹,万物生长灭亡息息相关。

“小先生所言实在玄乎,可老夫是一个人,真真实实的人,若以此理教人,还不让世人以为老夫是盗世欺名的骗子,你说的道难道或许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明白,于这世间有何益处?”

孔夫子以自身的传教经验来说,这个道的解释实在玄乎,大部分人是不明白的,那么既然大部分人不明白,又如何传教下去。

“夫子,你实在固势,这世间之理,你觉得是因为你明白了它,则它才存在吗?

非也,天地之道本就有之,与人明白与否无关,若无天地之道,又何来人之世间。

此理有如现在小子与你解释一样,小子说与不说,天地之道皆存于天地之间。

你明白此理也好,不明白也罢,世间之理并不会改变。

明天早上起来一看,东边必出太阳,而不会在西边,往前一千年是如此,往后一千年也是如此。

传教的目的是教化世人,教化的目的是让世人明白天地之道理,顺道而为。

这天地之道虽说来玄乎,可却并非无迹可循,而是显于天地之间。

二千年前三黄五帝之时,那时世人尚不知骑行,尚无车驾,可现今世人却知道,这些都是道之常识而已,人循序渐进而认知,以道相符就是文明进化之理。

当年轩辕黄帝知世人愚味,而道之无穷无尽,纵是他也不得全解,对世人也就不可强求,更不可尽解。

所以自悟天地之道,化身而去,自书易理,留存于后世。

就是想让后世之人知道一个悟道之法,留下打开天地之道法门的钥匙,而非天地之道中的任一常识,若说天地之道,又何止一本易理可书尽。

若后世之人得之易理,那么世间纵是万千愚味,也总有聪慧之人能够悟得大道而引领潮流,走在道之前端,成为世人遵行的规矩与礼数,让世人脱愚明事。

可现如今夫子通古博今,却不做此事,却欲扶一列国,图小利而忘乎大义,是有负年华,有负夫子的才识。

若夫子能据古通今,留下悟道之法,世间相存之规,其用可万年不朽,比之夫子于此时建小功立小业更有意义。”

王禅也是有所悟而言,从轩辕黄帝说起,来开导孔夫子。

孔夫子博学,通古烁今,当今列国无人能及,就算是王禅也不敢小看。

可却想用其才学谋得一官半职,行某事某业,这是大材小用。

而有些常理,普通之人一时之间肯定无法领悟,可若有学习领悟的法门,那么就可以受益千万年,而不是仅受益一小部分的世人。

黄帝当年得九天玄女传援阴符之术,得河图洛书,当他悟道之后,才知道之无穷,道之极,不可尽说之。

连他也未必通悟全部天地之道,而他也知道他身边的世人愚味,不可能人人尽知此天地之道理,所以他才留下了易经之理,为世人悟天地之道而留下法门。

就如同给后人打开天地之道无穷无尽世界的一把钥匙,只要有心之人,能悟其一,就能顺道而生,不会逆道而亡,保证其子子孙孙都能兴盛不衰。

王禅一番说辞之后,孔夫子也是静坐默想,王禅此时所说,并非无理,虽然他自小习易理,却并不完全通透易理。

易理有如一把钥匙,而非具体的常识,读懂易理,就像找到了通往天地之道的法门,才能探索无穷无尽的知识。

这对于后世之人,是受益无穷之事。

(中国的道,说来玄乎,却比任可宗教更加客观。

老子的道德经是读易经钥匙,而易经又是打开天地之道法门的钥匙。

许多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神学,其实并不客观,毕竟在春秋之时庄子就说过,人之有穷而道之无穷,以人之智力是无法完全参透天地宇宙之道的。

而那些神学的崇教,其实就是一些能悟道之人,他们在悟解一些道理之后,却也无法再往前探索,所以在一个当时人的极限领悟之沿立下一个碑,让世人以此为界,尊其为神。

可中国的道家却并非如此,不在悟道的路径上设任何界限,更不设任何人,以成为后世之人所朝拜的对像。

所以老子书道德经,老子从来不会把自己尊为神界,而开篇就言明,道可道非常道之理,道不可言,就说明道家无神之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