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好之心,不受奸人之惑,共生共存。
当然,对于端午楚国盛会之时,秦国使臣少庶长被刺之事,楚王及在下都深感悲痛,楚国也举行国丧三日,以示对被刺亡灵的吊祭之情。
此次楚国大江之会,我王本意是想与列国共享盛世之况,与列国相交于好,包括吴国、越国、齐国、鲁国、郑、卫以及秦国都派出使臣,就连大周天子都派人参与。
此事于楚国也是影响巨大,只是也引得一些奸人、妖人欲借此盛会嫁祸于人,祸乱楚国,破坏楚国与列国交好之心。
其用心之险恶,也是人神共诛。
此次楚都调集三千铁卫,却还是未能保护秦国及郑国使臣周全,在此我王十分自责,特派在下来秦,亲自向秦王尊上及秦国众臣致以歉意,为表歉意,此次在下还带来了十车重礼,以表对逝者哀痛之情。”
王禅先从此次楚国端午盛会的意图说起,说明楚国是一心与列国交好,并无其它不轨之心。
而且此举也得其它列国支持,之所以发生刺杀事件,一是护卫不力,二是有奸人作乱,目的就是要嫁祸于楚,离间楚国与列国的交好之心,虽然没有明确,但却也有所指向。
“鬼谷先生,此次你代表楚王出使我秦国,足见其对我秦国的重视。
鬼谷先生年纪轻轻,一出虎踞就在吴国掀起风波,让吴国能止乱止战,听闻吴越大战也是得先生指点,这才让吴国占了优势。
而先生一入楚国,就促成吴楚交好,让两国百姓受益,实在功德盛大。
此次楚都盛会,二十年前的水怪再次兴乱,实也是天理难容,幸得先生出手大战水怪,保得楚都百姓平安,也保得一众楚国朝臣以及列国商旅平安,此功老夫不敢有异。
只是我秦国少庶长是秦国王子,在楚者遇刺不幸身亡,难道先生就以一腔歉意就想让我秦国满朝文武平息怒气吗?
再者,你一直口口声声说秦楚之间互利而共生,意思就是说我秦国若失了楚国,那秦国就会不保,这一点老夫不敢苟同。
楚国虽大,可这几十年来,楚国却有若危楼,若倾将覆,而我秦国却一直内无祸乱,外无强敌,相安无事。
若说当年申老夫子在我大殿之内哭诉,先王体恤其爱国忠君之心,这才发兵入楚,连番大战,才驱逐了吴国铁骑,算起来是秦国保得楚国不灭,何来两国共生之理。
鬼谷先生身为楚国左相,似乎把理说得歪了些,牵强附会。”
“王太师,鬼谷先生之功,列国世人可见,听闻在吴国之时,连吴王阖闾都奉为上宾,不受君臣之礼,若说先生有私心,本王必不相信,这共生共存之理,鬼谷先生自然有高见,你也缓缓,不要过急。”
秦王还是先替王禅有了一番说辞,也向王禅间接介绍了刚才问询的人,正是秦国太师,也是一副年暮的样子,身份自然也是极高。
“王老太师之名,在下也有耳闻,在楚国之时,申老大夫也常说秦国有二老,马相国是王师,现在又是太子之师,而王太师当年与秦国先王哀公东征西伐,曾是秦国左庶长,掌管秦国大军。
刚才王老太师所提当年楚都之败,在下不敢否认,秦越出兵,这才解了楚国灭国之危,秦国于楚此功在下不敢相忘。
而且这几十年来,楚国一直与吴国交恶,兵戎不断,民生艰苦,而秦国却一直相安无事,百姓安居,这是秦国之治,也是秦国百姓之福,是秦王及诸位秦国朝臣之功。
而吴国一直受晋国扶持,以图牵制于楚国,这是因为当年楚国强大,与晋国南北对峙之故,而晋国与楚也算是旗相当,若楚国被灭,想来晋国就少了一个南方劲敌。
王老太师该明白一个道理,若楚国有恙,晋国可会与秦国交好而不互攻。
同理,当年楚国平王之时,就曾有太子建与晋国相谋,欲图南北联合,可当时平王却并不同意,反而驱逐了太子建,而选择与秦国联姻,平王娶了秦国孟赢公主。
若楚国不顾秦国之利,而与晋国交好,试问此时秦国又当何存?
王老太师当年兵法韬略样样精通,不会不知此理,更不会不体贴当年哀公及平王的良苦用心。
楚国这些年赢弱,抵抗吴国之侵,实则也是牵制于晋国,对于秦国百利而无一害。
试想若无楚国牵制北方诸候列国,而楚国又不与秦国交好,其它北方诸侯列国又是否会惧怕秦国。
秦国与楚,边境不足百里,可却有汉江相连,若秦国有难,楚国只需三日就可调集大军来援,这是其它列国不敢攻伐秦国之故。
此正是列国相互牵制而秦国得以安然无恙的原因。
王太师身为当年哀公左庶长,一国之师,当明白其中之理。
而秦国西北有戎狄、义渠之忧,内有晋国之危,若任一势力攻破关卡,攻陷城池,秦国之危甚于楚国。
楚国地处大江流域,封地广阔,纵是举国之兵,在楚国也不能集中优势,强占一城两城,却不能危及楚国整体,就算是秦国大军攻入楚地,王太师可否想过,秦军可能长久。
楚国牵制吴晋,这才是近几十年楚国衰败的主因,也是秦国得以保全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