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府里有客人,苏黛离府也就没去惊动别人。
今日天色好,日阳晴暖,就也没乘车,带着青鹞和豆蔻两个,散步回苏家。
街道上两侧是各式小摊,来往的人流络绎不绝,日光刺目,苏黛微微眯眼,看着目之所及的热闹街景,竟还生出几分恍如隔世的恍惚感。
她似乎许久没出门了。
她的丈夫身负战局,而被他和军队挡在后方的百姓,生活却依然安居乐业,如同帅府深宅大院的那些女眷一样,仿佛没有受到战事丝毫的影响。
他们之所以如此安乐,是因为对沈系军的信任吗?
异地而处,鲁系军统治下淮北五省的百姓,如今恐怕正惶惶不安度日如年吧。
眼前的一切,仿佛就是一地军阀厮杀守卫的意义所在。
他们攻占的,从来不止是自己的领土和权势,真正值得人敬佩的是,在他们的守卫与统治下,领土内的百姓得到了安宁。
苏黛眼睫微敛,突然侧首问豆蔻。
“你说书院里的学生,也在讨论北边的战事?他们,都是怎么评价沈系军的?”
豆蔻眨眨眼,浅笑回道,“先后对比,自是比先前的张大帅好太多了,最起码沈系军治军严谨,他们迁都雾城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没有欺压良民百姓,还制定了许多刚正不阿地律法,就是突生战事,也没有挨家挨户的征兵纳粮。”
“小姐,大家虽然对军阀依然畏惧,但没有人私下议论,骂过沈家的。”
苏黛听着,不由莞尔一笑。
这倒是比之前人人念骂的张大帅,好了不是一星半点。
其实,老百姓的心思,是最简单坦率的。
他们能在意谁是统治者吗?
他们只在意,谁的统治下可以生活的安稳无虞。
如沈家眼下,严于律己,可能做不到得民心,但至少不会失民心,已经是很难得。
一路走走看看,顺带买了些点心小吃,走回苏家,已经是半个多时辰后。
巷子口,冯岑月正一手挎着菜篮子,跟一位穿枣红袄褂身量中等的妇人低声谈话。
两人不知说到什么,相视笑着,十分亲睦。
苏黛见状,先是审视了那妇人一眼,临到走近,才浅笑唤了一声。
“娘,怎么站在巷子口说话?”
冯岑月与那妇人,遁声齐齐侧头。
瞧见苏黛三人,冯岑月先惊讶咧嘴,连忙上前揽住苏黛,上上下下仔细看。
“你怎么就这么回来了?走着回来的?多远的路啊!”,说着轻轻瞪了一旁的豆蔻一眼,“你这丫头怎么回事儿?我让你去陪黛黛说说话,你怎么还把人给我喊回来了?”
豆蔻双手交握,只抿嘴一笑,没出声。
苏黛反手挽住冯岑月,嘴角上扬,语声清柔道。
“是我想你了,就回来看看你,怎么,你不欢迎我啊?”
冯岑月啧地瞪她一眼,往她身后张望,“那也不能只带她们俩,街上这么多人呢...”
说着话,看到远远坠在后头,没上前来的刘达和刘良,这才噤了声。
而后拉住苏黛,兴冲冲地转身往回走,与一旁站着观望的中年妇人喜滋滋地介绍。
“他陶婶儿,那事情就先这样,啊,我闺女回来了,我赶着回去给她做饭,先走了,回头儿有了信儿啊,你上家来,咱们细说,啊!”
被唤作陶婶儿的妇人连忙笑呵呵点头应了,看向苏黛时,还神情拘谨敬畏地低了低头以示礼节。
显然,是知道苏家的闺女嫁的是沈家少帅。
苏黛眉目温雅,含笑点了点头,便跟着冯岑月回了院子。
进到堂屋,她才扯着冯岑月追问。
“什么人啊?先前没见过。”
冯岑月将菜篮子递给豆蔻,嗨了一声,随口回道。
“前头巷子的邻居,这一片儿出了名儿的媒婆子,但凡谁家有个大哥儿小姑娘,她全知道,我让她给阿逢惦记着,说媒亲事。”
话一落,不止苏黛觉得意外,拎着菜篮子出门的豆蔻也不由脚下顿了顿,侧身回头看。
青鹞下意识撇了她一眼,见豆蔻小脸儿素白,眸光忽闪,而后不动声色地又看向正在说话的母女俩。
不等苏黛问,冯岑月就最快的接着说下去。
“你们俩是双生子,你这都嫁出去了,眼看阿逢也不小了,他是苏家唯一的男丁,早该说门亲事。”
“当初在鸿运镇那会儿,因着廖镇长家那个廖晓华跟咱们家不合,好多人家怕得罪镇长,都不敢给阿逢说亲,后来廖晓华又来家里闹了一次,那生出多大的误会啊,阿逢就更不好说别人家姑娘了。”
苏黛听着,不由抿了抿唇,说到底是因为她。
不管是她跟徐星嘉没个头尾的定亲谣言,还是廖晓华跟她是死对头,都对苏家的门风不好,所以也耽误了苏逢的亲事。
冯岑月拎起茶壶倒了杯茶,“如今咱们搬来了城里,你又嫁了户这么好的人家,阿逢也上进了,在那铺里跟陈师傅学手艺学的还不错呢,好多人就开始打听他的亲事,还借着做衣裳的由头,悄悄到铺子里去相看他。”
“黛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