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路骑着快马跑到南安公府,守门的人见是他,忙进去禀报。
大约半柱香时间,府里的大总管出来,对他作揖道:“公子今儿来得不巧,我们大将军不在府上,您有什么事留个口信什么的?”
“我找你们郡主。”
“那更不巧了,郡主也不在。实不相瞒,郡主今日一早坐船回江南,大将军送去了。”
“什么?几时走的?”
“走了有两个时辰了。”
明柯怅然若失,对那总管道了声谢,正要转身上马离去,忽然一名圆脸的小婢女急急忙忙冲出来拉住他袖子道:“明公子稍等,我家郡主有封书信留给你!”
说着,自怀里掏出一张桃红色手绢裹着的信封来,塞给他转身便跑了。
明柯拿了书信,就近寻个酒楼包厢坐下,喊了一壶竹叶青,方才打开来,信上笔迹娟秀地写着
:明公子亲启。
太和宫初见,不觉数月,然天不遂人愿,亦是小女命薄……我既知你心有所属,又怎能违心答应?那块方巾权当临别表赠,自今后山高水长,望君珍重。我已回江南,永别。
落款人:江宁。
信纸空白处尚有一二痕迹,可见写信人曾经哭过。
……
此番朝廷打了个漂亮的回旋战,不仅抓了一干梁国的使臣军士,还活捉了大名鼎鼎的秦谦,逼得梁国不得不派人再度进京和谈。
或者说是赎人。
大魏派出的是谈判老手江大人,专门与梁人交涉。众人合计一番,决定向梁国要两个城池,十万两万金作为代价,网是张好了,专等对手来钻。
可惜最后并未以此价格成交。
梁国派来的人里除了秦谦的胞弟秦重外,还有一个慕容氏庶子,人称慕容客,据说与幽霜郡主
都是慕容家这一代里出类拔萃的庶出孩子。
前朝的事归前朝,宁君瑟向来不懂政务,也不太会关注。倒是偶然听如喜说起,宫里供应的胭脂水粉,上等宫女还好,分到的都是江南一带产的好胭脂,可一般一点或者新入宫的宫女,或老一些又不受重用的,往往只能拿到劣质的。
有些敷上后不到两个时辰就掉得不像话,实在有损仪容,宫女们没办法,只得私下里攒钱或者偷空做些绣活而让出外采办的公公们带出去换些银子,自己买胭脂。
宁君瑟一听,便把端嬷嬷喊来,发现宫里现在居然有六千多宫女,年纪十三左右至五十多不等,每月光胭脂一项花费,就是上万两。
当然,其中不排除吃些回扣的可能。另外各宫的长脸的掌事姑姑大宫女,她们用的都是好的专供,更别说娘娘太
妃太嫔们的供给了。
“人也太多了,哪用得着这许多。”宁君瑟翻着名册,连连摇头。
她印象中,李府的制度正经说来是:当家正室房里一等丫鬟两个,二等丫鬟四个,三等丫鬟六个,婆子两个,杂使替用丫鬟两个。三房四房的伯母门,除了几个陪嫁丫鬟婆子,二等三等丫鬟各两个。
妾室一般是丫头两个,婆子一个。不过李家向来不提倡多妻多妾,这个制度几乎形同虚设。
阖府里就老太君房里的人多些,她老人家喜欢热闹,也会调教人,有时候调教好了分拨给下头。
舒氏入府当家后,觉得自己的配额多了,于是做主将年纪大的都放出去嫁人,只留了五儿一个一等丫头,五儿嫁人后提了原先的二等丫头伊人上来。
下面就只剩两个二等丫头,两个三等丫头,两个婆子和两
个杂使丫头。
她屋里的二等丫头,个个都必须学看账本打算盘,能记些零账。
端嬷嬷道:“皇家自有皇家的规矩,自古宫女都没有少于这个数的,想当初顺宗皇帝时,光宫女就一万三千余人,听说每日里洗脸的水倒在渠中,上面都有厚厚一层脂粉。”
“现在国库空虚,皇上与朝臣们想了许多法子,百姓经历了战乱,我上回听瓶儿说现在有些地方百姓吃不上饭,卖儿卖女呢!咱们若能省检,皇上也可以少些后顾之忧。”
“娘娘既有这般决心,老奴自当鼎力相助,不敢懈怠。只是一点,各宫的太妃太嫔们,都是先皇在时宠信惯了的,或多或少娘家还有些根基在,娘娘若要改革后宫,需得顾全她们面子。”
“这个自然。”宁君瑟想了想,命端嬷嬷先去拟定些新的名册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