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帝学习做好皇帝的时候,他看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史。他总结一个道理:
朝廷征收的赋税越高,社会的生产积极性越差。国库能带来短暂的充盈,持续的亏空。因为亏空再加税,又是短暂的充盈,持续的更大亏空。
在此期间,一旦遇到灾荒,内部叛乱,外敌侵扰,更是雪上加霜。百姓生灵涂炭,对朝廷的失望和仇恨,更容易激起民愤。一旦有人煽动政变,亡国灭种,改朝换代的可能性很大。
而调低赋税,民间的生产经营获利大,积极性高。虽然税率降低了,应纳税总额却成倍增长,因此,国库收到的税银相应增加了。
民间经济繁荣,百姓忙于生产经营。因而,社会秩序不治而安。内部叛乱的事情几乎不会发生。
即使发生叛乱,外敌侵扰和天灾。因为国库充盈,百姓有银子又有粮,朝廷和百姓都能够轻松应对。
朝廷拥有强有力地应对内忧外患的能力,更能获得百姓的信任。得民心的朝廷,各项政令能够畅通地实施下去。进而实现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在几天后,叶蓁蓁封地的两道折子,摆在了皇帝的御书案上。
其中修改法律的那道折子,皇上看完,交给三司。
让他们细致研究,可有违背大凤朝律法准则之处?是否有违背道德纲常伦理的失德之处?这样的法律条款修改,是否会动摇国本?
三司从上到下的官吏们,翻阅历史典籍,查阅当代的律例条款。
发现,福德公主提出的四条法律,虽然颠覆了当朝所有人的常规观点,却符合了更高的道德标准。
扶弱济贫,保护最底层弱势群体的利益。
防微杜渐,从源头抓起,维护治安,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知恩图报,退役老兵曾经为报效朝廷,保卫百姓,贡献青春。退役后理应得到照顾。
福德公主的封地内,多方照顾退役老兵。提高他们的地位,增加收入,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优势。继续保护百姓安危。
这四条地方法律没有任何不妥。皇上盖上大印,留下备份,发回封地,即日起可以在封地内实施。
第二道折子当场就让殿前宣读,把折子上的内容读了出来。
折子虽然写得很有文采,要表达的内容却很简单,福德公主封地内百业俱兴,农牧业发展迅速,公主下令减税,按朝廷税率的三成收取农业税,按四成收经营税。
封地内,所有徭役都是有工钱的,工钱与集市用工报酬相同。采取自愿原则,择优录取。
这样看似不利于府库财政收入的两个政策,却让封地内的税收不降反升。锦江县增加五成。临江县增加四成,江原府增加三成。
朝堂上每个人的脸色都不好看。有人出班启奏,说,福德公主的封地,因为有良种推广政策,也有福德公主和嘉祐郡王的超能力,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效果。
如果,换作其它地方,也许会适得其反。收不到税银,徭役还得花银子。有可能入不敷出。
也有的大臣说,北境四个府地面积大,原来因为打仗,没人耕种。现在有人耕种了,所以,农民收入高了,税收也跟着高了。再加上良种推广政策,更增加了府库的税银收入。
这两位大臣说的都有道理。大家也纷纷附和。
最终,大部分大臣认为,减税,减免无偿徭役都不是增加税收的原因,因而不值得在各地推广。
而良种推广政策,却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赞扬。
宁德帝心里有点无奈,这群老家伙,让他们减税减免徭役,他们是坚决不会答应的。
而良种推广政策,只有好处,不会损害他们一丝一毫的利益。看到人家真的多收了那么多粮食,眼热了,羡慕嫉妒了,想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推广。
宁德帝在想,要不要这么容易让他们得到良种呢?他们都想要,就要付出点代价。
大臣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看到高高在上的皇帝好脾气地听他们畅谈,却不发表任何意见。
最后,朝堂上积极讨论的几个大臣终于觉查到了点什么。不再发言。
皇上这时提出了两个选项,供大家选择。
第一,保持原来的税赋和徭役,良种推广,超额利润五成归种植的农户,两成归国库,三成归福德公主,用来补偿她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指导,所花费的成本。地方政府没有付出,也就没有额外收入。简称“五二三分配制度”
第二种选择:减两成平均产量的粮税。超额利润部分,农民得三成,地方政府得三成,福德公主得三成,国库得一成。简称“三三三一分配制度”
大臣们都在下面陷入两难选择。因此意见发生了分化。最后,两种分配制度分别在各地实施。
叶蓁蓁需要提供的就是空间里的种子,肥料和技术。
选择种常规物种的,叶蓁蓁给提供优质高产的种子。超额收益等于,实际产出收益,减去上一年该物种的平均收益,所得余额。
选择新物种的农户得到种子肥料外,还可以得到技术指导。超额利润等于,新物种收益,减去这块地,去年种植物种的平均收益,所得余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