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位于现在的湖南省西北部,是江南着名的“鱼米之乡”,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可以说是人杰地灵。
此时的湖广武陵,48岁的杨嗣昌正一身素服在家丁忧,,不过此时的他无官一身轻并没有懈怠下来,,而是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开始着书,,他已经构思好了《武陵竞渡略》、《野客青鞋集》两本书的大纲。希望用三年时间让这两本书问世,,,,
他没想到此时的京城,,正有一位皇帝惦记着他。
话说杨嗣昌如果没有赶上明末乱世,如果生在嘉靖朝,,说不定会成为大儒。
早在三十岁的时候,面对日益严重的边患,杨嗣昌留心边事,将他在户部参与财政管理的经历编为《地官集》二十卷。
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不过穿越而来的朱小峰文学涵养差了一大截,自然没有闲功夫拜读他的着作,,,
又由于朱小峰重用他熟悉的名臣武将,,一心扑在消灭流民、鞑子身上,重要完全不在朝堂之上,,使得杨嗣昌一直没有走入朱小峰的视线,,
不过由于历史的惯性,杨嗣昌还是凭着历史的惯性,由于政绩突出,才能卓越,,一步一步被吏部考核升迁,不声不响成为了兵部右侍郎,,,
历史上,,早早进入崇祯帝视线的杨嗣昌于崇祯元年(1628年)分巡河南汝州道,九月十九日收工,第二年冬天又调任霸州兵备道。
崇祯四年(1631年)初,由于他算比较熟悉兵事又一次升迁为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
不过,此时他的老父亲却走了背字,,
他的父亲杨鹤作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重臣,招抚农民军首领神一魁以后,,没想到神一魁玩的就是套路,,不久就又一次反叛。
而作为主官以及招抚直接责任人的杨鹤自然难辞其咎,,经过审理,杨鹤被下狱论死,
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因为崇祯帝对杨嗣昌印象非常不错,被他的孝心感动,又准备提拔重用他。
于是就给了杨嗣昌面子,免了杨鹤的死罪,当然也没有让允许杨嗣昌辞职,还几次召见杨嗣昌宽慰他好好为朝廷效力,,这让杨嗣昌感动不已。
杨嗣昌凭着廉洁不结党才干卓越的人设,,渐渐成为了皇帝的心腹大臣,一路提拔杨嗣昌。杨嗣昌也非常感恩朱由检的提拔,尽心尽力的辅佐朱由检处理朝中事务,朱由检经常夸赞杨嗣昌有才能,甚至多次表达与杨嗣昌相见恨晚的遗憾。
崇祯七年(1634年)九月,杨嗣昌被提拔为兵部二把手右侍郎兼宣府、同、山西三镇总督,上任后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给崇祯上折子提了很多关于边地的建议,,使得崇祯帝非常满意,
1635年,父亲杨鹤去世于袁州,杨嗣昌只能去职回乡丁忧,一年后又遭继母丁氏去世,,丁忧时间更加延长,,
这时,关外满清入关劫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军望风而逃,完全不敢抵抗,最终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
面对恶劣的局面,崇祯帝决定起用杨嗣昌,遂于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下旨夺情,命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
杨嗣昌三疏请辞,崇祯帝不允许,无奈他只能于当年三月抵京赴任,同月二十七日觐见崇祯帝,开始活跃于京城政治舞台的中心。
而这个时空的杨嗣昌,,没有机会关注辽东战事,他在都察院外放御史的岗位不断兜兜转转近十年时间,不停在各地任职,,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每次考评都是甲等。
不过对于流贼还是鞑子,,他都没有机会处置,因此一直没有蹦跶到朱小峰的视线,,,
后来由于兵部大印失窃案牵连了很多兵部官员,,兵部一下子名声臭大街。
众官员对于兵部的职位避之不及,,这地方,监管变得严厉,,油水变少,,还是尚武的陛下重点关注的地方,,事情多又要命
朝廷七个部,就兵部有掉脑袋的危险,,就连兵部尚书张凤翼也因为丢了大印被陛下咔嚓了!
这谁敢去!
杨嗣昌在吏部有些知兵的名声,,于是吏部官员便一纸调令将他从都察院外放御史的岗位调到了兵部右侍郎的岗位。
而杨嗣昌刚来兵部没有两个月,,同事名字都没有认熟,,
就赶上父亲、继母相继病逝,,他只能回到武陵丁忧,,
朱小峰此时口中念着杨嗣昌的名字,,
他对于这个人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对于流贼还是鞑子朱小峰还是愿意亲力亲为,,亲自派遣将领追剿,,
他对于杨嗣昌那样大张旗鼓大摆阵势耗费银钱的做法不怎么认可,,
杨嗣昌又不是什么猛将,,因此朱小峰登基十年来都没怎么搭理重用他。
不过看着眼前的饭桶兵部尚书,,朱小峰还是决定像历史上那般,让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
他剿匪不是一把好手,,可当个兵部尚书管好兵部还是绰绰有余的,,毕竟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