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巍采纳了宋溪溪的建议,再次派人去邹家庄拉回了二十个八分熟的瓜。
至于二十个成熟的瓜,给府衙诸人留了十个,另外十个都被他命人拉回府里供家眷们享用了。
淮安府距离京城有将近两千里,带着绿红快马加鞭的话,至少需要三天三夜。
杜巍派出好几个亲信,让他们连夜出发。
临走前,宋溪溪还写了一封信,买了一些土特产和信一起,托他们捎带上了。
这封信是给牛放一家的,主要是报平安。
顺利的话,最多一个月就能收到回信。
京郊,姜家别苑。
井边,一根拐杖靠在一旁,一个背影壮硕的男人支撑着完好的右腿,正稳稳地拉动井绳,将盛满水的水桶往上拉。
男人是牛放,逃荒路上废了一条腿。好在他心性坚定,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废人,干起活儿来不比四肢健全的人差。
这时,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妇人拿着一个包袱快步走过来,脸上溢满了浓浓的喜悦:“阿放,爹娘那边来信了!”
妇人正是牛放的媳妇桂芬。
牛放一喜,加快了手上的速度:“确定是淮安来的?”
桂芬连连点头:“是,是咱们外甥女托人捎来的,过几天人家还会再来一趟,把咱们的回信带回去。”
牛放放下沉甸甸的水桶,沾满汗水的双手用力在身上擦了两下,才接过媳妇儿递过来的包袱:“这孩子有心了,大老远地给咱们送来了这么多东西。”
桂芬笑道:“咱们外甥女太有出息了,短短三年不见,她都能识字写字了,上回让大人捎回来的信也是她写的,大人还夸她的字写得好呢。”
牛放与有荣焉:“那是,咱们牛家没有蠢蛋,她的身上也流着牛家的血呢!”
说到这里,他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这孩子自小体弱多病,也不知道逃荒路上怎么熬过来的。之前听大人说她很康健,大难不死有了一身力气,没有亲眼见过我这心里总是悬着……”
桂芬很理解丈夫的心情,安慰道:“大人不会骗咱们,溪溪定是得了菩萨保佑,身子骨是真的大好了。”
牛放点点头,慢慢拆开了包袱。
看着里面装的都是能吃的干货,有一些还是很价钱昂贵的海产,夫妻俩吃惊之余又为远在淮安府的亲人高兴,这说明他们的日子过得不错。
牛放很快找到了夹在里面的信件,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赶紧去找识字的人帮忙念一念。
宋溪溪除了保平安,还写了牛家二老这一年的大致情况和家里种出了绿红朝天椒的事。
至于土豆,事关重大,宋溪溪暂时没有提及。
信的末尾,宋溪溪表露出时机一到,接他们一家四口到淮安团圆的意思。
牛放沉默良久,看向妻子和一双儿女:“你们有什么想法?”
桂芬看了看儿女,又环视居住了两年多的屋子,脸上并无纠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都听你的。”
两人的十五岁的儿子牛奔也道:“爹娘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十三岁的女儿牛呦呦更是如此:“我也是。”
牛放这个一家之主,反倒下不定决心:“再看看吧……”
桂芬明白丈夫的顾虑,并没有说什么。
无论将来是留是走,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唯一让她担忧的是不知身在何方的娘家人。
七月中旬,宋五福亲手摘下最后一个成熟的瓜,六十亩瓜田只剩下发黄的藤蔓。
拍了拍滚圆的瓜,宋金的脸上全是满意:“今年靠着六十亩瓜,咱家大赚了一笔,就是瓜期太短了,将将一个月就没了。”
宋银笑道:“你就知足吧,咱家的瓜大卖,不知招了多少眼红的人。你看着吧,明年种瓜的人能从城东门排到城西门。”
张小妹得意道:“让他们眼红去,要不是乖宝歪打正着,淘弄出这么好吃的瓜,他们这辈子难有这样的口福。”
宋溪溪问道:“这些田空下来了,要种一季晚稻吗?”
宋五福点头:“要的,眼下还有十几天立秋,种晚稻还来得及,已经提前交代负责耕种的人育秧苗了。”
宋溪溪放心了,抱起瓜往不远处的宅院里走去。
这会儿邹家庄的村民都在屋里候着,等着自家结算这一季绿红的工钱。
看到宋家人过来,邹勇等人纷纷起身打招呼。
宋溪溪没有一句废话,直接掏出一个账本跟他们核对起来:“邹勇家,负责瓜田三亩,收获绿红总计十万六千三百斤;邹顺家,负责瓜田两亩五分,收获绿红总计九万四千五百二十斤……”
这些数字都是她一笔笔记下的,当时就一一核对过,不可能出现误差。
果然一个个念到底,与村民们自己记下的数目一致,没有出现错漏。
工钱是根据每家负责的亩数来的,产量则与年底二文钱的奖励有关。
确定没有错漏后,张小妹开始给他们发工钱:“邹勇家,三两银,你仔细数数,没问题就在这里按个手印。”
邹勇一听,眼睛瞪得老大:“东家姑娘,是不是算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