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山海合宴开宴前,并不知晓宴席全貌,只是在尚膳监准备时,差田公公去察看过,被回禀一切如常。之后又知宴席分为山、海两个段落,就没有再细细追问。
所以整场宴席,皇帝也在一片意外之外。直到对“以菜为谏”不满后,才又支使田公公独自去叫停海宴的准备,却忽略方备严也是谨慎细心之人,紧跟上去,把宴席全貌告知田公公,并以纸笔记下转呈万岁。
皇帝在席间阅读的简信就是这封纸笔,所以在“四海升平”后,处处领先韩道济一步,包括这道青衣鱼的料理——“秀色可餐”。
皇帝早知道这最后一步,所以显得那么淡然,而之后唯一的变数——韩道济也只能顺着方备严的明示暗示,将宴席继续下去。
青衣鱼生于浅海,游弋于江河入海之间,因为通体闪亮、夹杂青绿色条纹,如同青衣婢女,则被称为青衣鱼——杨修在《乐府诗话》中写下“江海间有鱼,游必三,如媵随妻,先一后二,人号为婢妾鱼”——所以青衣鱼又称“妾鱼”。
韩道济曾对方备严许诺,“既为万岁选秀女,也助百官行劝谏”的前半部分,正是想以“妾鱼”做“秀色可餐”的文章,告诉在场的诸臣,江山对万岁固然重要,但万岁百年之后有人可继也同样重要。
江山有人可继的第一步自然是立储,朝堂之上已有“争国本”的惨烈状况,皇长子与皇三子年纪尚小,如今的争斗更像是后宫之中太后与郑皇贵妃的争执。
如若受宠只是一时,再选良妃,为万岁育下龙种,或能打破目前的僵局,达到制衡。
“制衡”这一层,想必是在座的反对万岁选秀女的大臣们没有来得及想到,或是刻意忽略的。毕竟文武百官并非意见统一,众臣之中也存在派别之争,制衡对任何一方都是削弱。
所以,兴师动众的选秀女虽然表面上并不可取,但基于如今的状况,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多方角力之下,最有决定权的皇帝对选秀女是完全支持的。
韩道济想用青衣鱼暗示大臣“秀色亦可加以利用”,却在皇帝的一番“诱导解说”下,出乎意料地起到开玩笑的效果,这一点也是韩道济始料未及的。
所幸在座有至少两位明白人——皇后和郑皇贵妃,在皇帝说出鱼“秀色可餐”时,几乎同时望向他,皇后的眼神是坚定和认可,郑皇贵妃是不屑和鄙夷。
金靓姗是不屑于搅和在这些话题里,她现在的全部心思都在小鱼尾身上。扭过头,把发言的机会让给皇后。
“万岁,依臣妾想来,青衣乃是上善之鱼,外观秀丽,内里鲜美,真乃‘秀色亦可餐’,”皇后见皇帝没有反应,又继续说到,“臣妾身居后宫,见诸多妃嫔,若青衣鱼般,秀外慧中。”
“然自万历十年至今,后宫之中仅因病折损的妃嫔姐妹,就已达十余人。臣妾,常以此深感悲戚寂寥,夜不能寐。”虽然不清楚王皇后是否真的有这想法,但应声落泪的场景确实触动了在场的一部分人。
皇后沉默半晌,待泪滴尽,“时常又思万岁身旁,因早年间‘九嫔’仅两三,近年来更是只有郑皇贵妃与李敬妃常伴左右,臣妾为万岁也深感心痛。”
金靓姗没想到皇帝在这一刻动容,他长叹一口气,喝下一口茶,欲言又止。
“故臣妾思,再选秀女,未必不是一个为万岁分忧的好法子。以诸位之见,对此有否考量?”皇后装作对众人反对甄选秀女一事概无耳闻,不得不说,确实奏效。
席上半数以上的大臣眼神闪烁,先前讨论平乱出兵、救灾放粮的劲头,此时变弱不少。
吏部右侍郎率先调转态度,直言,“万岁,臣原以为眼下战乱灾祸,实非选秀女之良机。可方才听闻皇后娘娘如此讲述,臣以为大明千秋基业,灾祸战乱终有完结之日,可当下万岁之愁,若一时不解,长此以往,或成隐忧。”
金靓姗这时饶有兴致地看这一切的发生,心里感叹装糊涂的最高境界原来是在装糊涂的人面前装糊涂。
皇后岂能不知道皇帝这点真实的小心思,只不过装糊涂假装不知,顺水推舟在他那儿给自己留个“有助于朕”的好印象而已。
吏部右侍郎连奏书都上过多封,怎么会没有前后思考过该不该选秀女,只是看到皇帝为选秀女把事都做到这个份儿上,皇后也在帮腔,这时再没有人改换阵营,可就真的不识抬举了。
这时谁第一个换阵营不是换,那行呗,就跳呗,于是他也假装对之前的所有都失忆,认为选秀女确实很有必要,毕竟能为皇帝“分忧”。
他话音刚落,立马就有五六人发声附和,还有默不作声的如魏学曾,皇帝毕竟把战事的主导权一股脑都交给了兵部,这时正是“拿万岁手短,吃万岁嘴软”的尴尬时候。
不发言,即是默认。
场面进入少数服从多数的最后阶段,其他人也不再犹豫,对选秀女一事表示赞成。
皇帝对眼下压倒性胜利深觉欣慰,难掩喜悦地在山海合宴结束后,握住皇后的手。
两日后的清晨,皇帝让出席合宴的人再次承诺不干扰选秀女一事,如此才肯议事。
这也是皇帝的独到之处,尽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