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南榭缓缓说道:“所以说嘛,乱世出新政。于是,首先孝文帝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颁布了农耕文明的法律-均田令,同时颁布了新的租调制度,规定农民种地越多赋税越低,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至此,从茫茫的草原到沃野千里的中原,拓跋鲜卑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终于深深地领悟到,要想长久地生活下去,最根本的基础就是脚下的这片沃土。在太和改制期间,北魏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明堂。明堂本是汉族帝王宣明教化的重要场所,而孝武帝就经常在他修建的明堂里会见群臣,祭祀祖先。经过太和改制,北魏的经济政治已经极为汉化,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正统王朝。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24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了他的亲政生涯,现在是他独自上路的时候了。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孝文帝,没有了椅侍,也没有了约束,体内流淌的鲜卑野性与汉文化的熏陶,引导他展开了一场狂飙突进的汉化改革。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顶住来自鲜卑贵族的压力,他按照儒家孝礼为祖母冯太后守孝三年,同时,为了摆脱平城过于强大的鲜卑旧势力,他将都城迁到了农耕文明的中心地河南洛阳,因为这里有着极为深厚的汉汉文化底蕴。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一改早期鲜卑的婚俗,带头与汉族高门通婚。至此,孝文帝自己主导的汉化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首先是鲜卑族的贵族努力和汉族通婚,造成血缘相通。其次,废除鲜卑语所有的官员都学汉语,在此不准再穿鲜卑服装,必须穿汉服,而且100多个鲜卑族姓统统改为汉姓,就连拓跋皇族也改姓为元。从此,孝文帝拓跋宏成为元宏。大家不要小看这几条规定,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果,这个成果是人们无法想象的。首先,孝文帝完成了祖先的遗愿,使整个拓跋鲜卑彻底融入了华夏文明,实现了华国历史上又一次的民族大融合。正是有了这样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土文明不但没有在南北朝那个乱世中被消灭,反而更强大了。为什么更强大了?因为我们的诸子百家好是好,有一个问题就是太斯文了。光有我们的诸子百家,能不能搞成一番伟大的文明事业呢,有点难因为他们缺少生命力,缺少强悍的力量,而这一点鲜卑给予了,他们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语言,可以丢掉自己的鲜卑服装,他们丢不掉的是马背上的雄风,他们丢不掉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英雄气概。这一点一旦加给我们的儒家学说,加给我们的诸子百家,中土文化立刻就强大无比。另外,当时的北魏孝文帝觉得自己没有文化,就拜汉族文化为老师,同时也积极的向其他文化学习。至此,通过冯太后和北魏孝文帝的努力,首先中土文明突然走向了健全平衡,走向了雄气勃勃的强大。其二,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融合了,同时克服了诸子百家的两个毛病,一个是没有执行力的斯文,第二个就是不了解其他文明的封闭。但是公元五世纪,在北魏孝文帝的时候,这两个毛病已经克服了。所以我们应该记住这位年轻的优秀帝王,还有他的祖母冯太后。公元499年4月,孝文帝元宏去世,年仅33岁。孝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元恪即位,就是北魏宣武帝。宣武帝执政期间,他坚持汉化改革,巩固了父亲孝文帝的改革成果。同时,他向南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攻取了汉中之地,又向北攻打柔然,北魏的国势盛极一时。然而,宣武帝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吏治腐化,当时吏部公开卖官鬻爵,以至于大都2000匹,次郡1000匹,下都500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的人们直呼吏部为市曹,也就是卖官的市场。北魏的腐败由此可见一斑。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去世之后,他六岁的儿子元诩即位,就是北魏孝明帝。孝明帝元诩幼年继位,随着权臣元乂和生母胡太后相继擅权乱政,大失人心,再加上当时北魏边将贪污腐败,北方六镇又经历了天灾人祸,于是就酿成了北魏历史上的一场大祸,六镇起义。当时北魏各地陷入到混乱的局面当中,军阀混战的历史再次重演。之后军阀尔朱荣和高欢轮番登场,他们擅自废立皇帝,并轮番掌控朝局。轮到高欢登场的时候,他拥立元修做了北魏新的傀儡皇帝。但元修无法容忍高欢专权,于是起兵反抗,并迁都长安。令元修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跳出高欢的狼窝,他又跳入了另一个关中军阀宇文泰的虎穴里。而高欢见皇帝元修跑到了宇文泰的地盘,于是又另立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反正当皇帝的是谁不重要,做主的是自己就行。就这样,高欢和宇文泰在东西两个方向各自拥立一个皇帝,而且都宣称自己才是北魏正统。于是在公元534年,北魏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至此活跃在中国北方200多年的北魏正式宣告灭亡。就这样的。”潘南榭一口气说完,端起茶碗猛猛地喝了一大口,重新点燃一根烟,慢悠悠地抽着。眼光看着眼前的几个女人。
影下,千叶,毕池柳居然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艾巧儿也笑着看着他。
千叶看着潘南榭,说道:“那个时候,也就是整个魏晋南北朝,名仕也很多吧。”
潘南榭点点头说道:“这段时间跨度还是蛮长的,所以名人真的很多,咱们所熟知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算是那个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