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先生笑道:“倒不是,两人祖居地相距甚远。张角是冀州巨鹿人,张陵实际是蜀郡临邛人,生前也主要在蜀郡活动。
但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到了汉末,张家道开始对外宣称他们祖天师张陵来自山东沛邑,是张良的后代。
这其中自然是另有隐情,当时的张家道当家人,有意搅浑张家道的源流,抹煞张陵修行不易、创道艰难的这番辛苦。
至于去抱留侯的大腿,不过是到了后汉时候,留侯声望日隆,被视为神仙一类人物,当时张姓诸行派,大多去攀附他。
我当年曾经多方查访,才大体搞清楚了张家道这位祖天师的生平。”
说到这里,陆先生看向师叔,目含征询之意,师叔点了点头,陆先生才继续把五斗米道的根苗对我一一道来。
“张陵生年甚早,当是先秦人物。祖上世居蜀郡,原只是务农为生的忠厚人家,只有他因缘巧合,跟了吉道人,学了一些道术。
大约到了后汉时候,他道业有成,根基已固,才娶妻生子,到了后汉中期时,突然不知所踪。
张陵死后,张家道迭经变故。到了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之时,道中又离了蜀郡,举教迁往了汉中。
直到曹孟德收了张鲁,允许四海定居,他们这才开始从汉中外迁,撒播宇内。五斗米道自此才算完全走出了巴蜀。
但张陵本人,却是毫无疑问,他一生主要都只在蜀郡活动。
张陵的来历,固然云山雾罩,而他的死因,也非常蹊跷。
汉桓帝时,张陵和他的长子张衡、还有两位得意弟子,四人一行在青城山采药。不料,这一去竟不知所终。
而随后,张家满门,数十口人,一日暴毙,只留下独苗一脉,名叫张鲁。他是张衡一个初生的儿子,也就是张陵的长孙,当时尚在襁褓之中。
张家满门死后,短短数日之内,张陵的众多高足,竟也一一毙命。
最后只得由张陵的一个不出彩的弟子,名叫张修的,代掌了张家道。自此之后,张家道门风大变。
后来,因为牵涉到蜀地巨室之门一桩秽乱丑事,张家道在蜀中已是无法立足,张修只好带着张家道转移到了汉中。
离了蜀地,失了根基,在汉中立足,艰难可知。他们到汉中后不久,有一天,张修突然暴疾而亡。
这也是张家道中一桩迷案,当时已是无法厘清,现在更是连道门之人都不知道还有这桩往事了。
按张修的本意,他死后,是要将张家道传给自己的儿子张璇的。
而张陵的独孙,少主张鲁,当时已经成年,养在道中,地位十分尴尬。
好在这祖天师张陵与其子张衡,待人历来恩厚,虽刚入门的小道童,也曾施及雨露。
这时,一些还在世的老臣子感念张家两代旧恩,在一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内帏运作之后,立了张鲁为“师君”,也就是五斗米道的掌教之职。
张家道这才重回了张陵一脉手中,并且从此立下了规矩,以后代代师君,需得出自张陵一脉,不得枝外别传。
人事代谢这类事情,尚可立下教规限定,有修正的余地。但张修掌教的这短短数十年时间,导致道中风气的更易,已经变不回去了。
现在回过头看,从张道陵的张家道,变成了今天五斗米道的这副模样,就发生在张修代为掌教期间。
张修代掌五斗米道后不久,曾主动去冀州拜访过师伯张角。
当时,张角还带着两个弟弟,刚刚返回家乡冀州巨鹿,人单力薄,无从伸展,只得老老实实在家蛰伏着。
张修到访后,对张角口称“大师伯”,连张角的两个弟弟张梁和张宝,他们未曾列入吉道人门墙,只是跟着哥哥张角修习道术,也颇得了些长生之术,张修也一口一个“二师伯”、“三师伯”,持礼甚恭。